世界氢能看向中国,中国氢能聚焦广东。
氢能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日益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赛道。对能源需求大省广东来说,早已将目光锁定,抢滩布局未来的氢能产业高地。
在2021年底出炉的“中国氢能示范城市政策竞争力15强”榜单上,广东4座城市佛山、广州、深圳、云浮上榜,数量居全国之首。
从2009年国内首个出台并实施专门的氢能产业扶持优惠政策的地市,到2017年建设全国第一座商业运营的加氢站,再到2021年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东在不断锤炼“氢”功,抢占氢能经济制高点。
锤炼“氢”功:规划引领集群发展
广东省由佛山市牵头,联合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阳江、云浮等城市,组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广东城市群”。
“佛山发展氢能,从推广应用数量到应用场景,都走在全国前列。”佛山市氢能产业协会会长林俊峰介绍,从2015年开始,佛山就开始一事一议进行加氢站的建设与管理,远早于国内其他城市。
在氢能产业方面,佛山拥有世界首条商业氢能有轨电车、全国首座商业化加氢站、世界先进水平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百亿央企氢能项目等。佛山仙湖氢谷更是聚集了100多家氢能企业和机构,氢能全产业链趋于完整,产业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超过400亿元,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深圳市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张祎莹告诉记者,以佛山为代表的广东城市,在发展氢能方面起步比较早,主要是早期获得当地政府大力支持,这从全国来看都非常有魄力。
2021年12月,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广州也是雄心勃勃。不久前,广州市提出,抢抓能源转型发展历史机遇、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先机,倾力打造氢能产业链,同步推进氢能应用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人才、资本、市场支撑,不断提高氢能产业发展水平,引领全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黄埔区于2019年发布“氢能10条”,在全国率先实现氢能全产业链扶持。去年6月,升级版的《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办法》(修订版)提出,对投资落户企业最高奖励1亿元,设立50亿元氢能产业基金,到2025年实现500亿元氢能产业规模等。
去年9月,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批复广东城市群为首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此后明确,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确定由佛山市牵头,联合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阳江、云浮等城市,组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广东城市群”。
举足“氢”重:政策频出提前布局
在可再生能源供应占比持续提升的趋势下,广东大力发展氢能作为新型储能具有重要意义,越早布局越能掌握发展的主动。
“目前,发展氢能主要从产业布局的角度考虑。”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分析,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不断增加,并且成本逐步下降,氢能作为新型储能的重要性凸显,这要求现在就必须逐步布局氢能。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也是能源需求大省,但能源供给结构并不平衡,其能源供给主要来自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能源缓冲需求较大。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专家分析,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升,导致上游发电环节的随机性增加,而下游需求一直存在随机性,两者随机性的平衡需要包括氢能在内的储能作为缓冲。未来,在可再生能源供应占比持续提升的趋势下,广东大力发展氢能作为新型储能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佛山的带动和经验,包括广州、深圳等城市也相继加入。”张祎莹介绍,深圳在电动化领域颇有成效的前提下,选择继续在氢能领域投入,这表明深圳认识到氢能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重视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通过区域集群的模式打造产业链落地。
据深圳市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深圳已有超过120家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相关创新企业,同时还聚集了一批科研院校、行业组织及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以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协同全国领先的科研和创新优势聚力发展。
广东省燃料电池专家、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联合会秘书长廖世军介绍,近年来,氢能装备国产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国产催化剂已崭露头角,开始商业化应用。广州氢电中科目前已完成了燃料电池催化剂的产业化,在不足3年时间内商业化进度跃居全国前列,与国内头部燃料电池企业爱德曼、上汽捷氢等业内知名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现在不做氢能会有未来吗?产业链不可能一天就冒出来。”林伯强表示,今年不大力推动氢能发展,明年或后年也会提出来,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广东先后出台了54项政策,确保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期,广东省汇集氢能企业超400家,产业产值超100亿元,企业涵盖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燃料电池电堆与系统等全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氢”装上阵:上市公司各显其能
氢能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不少上市公司。迪威迅(300167)、洪涛股份(002325)、长盈精密(300115)、穗恒运A等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布局或延伸产业链至氢能源产业。
7月初,迪威迅控股子公司迪威立方与雄川氢能签订《氢能源自卸车合作运营》协议,标的为82辆氢能源燃料电池自卸汽车,即将在广州地区实施合作运营。迪威迅表示,该合作标志着公司将正式进军氢能源行业。
“公司看好氢能发展前景,也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需求和潜力。”迪威迅董秘刘丹表示,公司正在从传统智慧城市工程类业务向轻资金、运营类业务转型,进军氢能源行业符合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
不久前,洪涛股份联手深圳市凯豪达氢能源有限公司(简称“凯豪达”)成立合资公司,可以使用洪涛产业园现有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发展氢能产业。凯豪达董事长陈凯家介绍,双方在产业园一同打造示范性项目,包括项目投资和产业研究、交流等,并在制氢、加氢等氢能产业链加大合作力度。
长盈精密董秘胡宇龙介绍,公司主营新能源车和消费电子零组件,所以延伸产业链从事氢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比较有优势。据介绍,长盈精密已基本掌握了氢燃料电池金属极板的关键技术,且形成了研发和生产所需要的设备配置、工艺条件和相关技术开发的人才团队,得到部分氢燃料电堆企业的初步认可。
穗恒运A通过发展氢能可以提升其供应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能源企业发展氢能等清洁能源是聚焦主业,符合‘双碳’要求,公司需要提前布局防止错失机会。”公司董秘张晖表示,公司将依托广州市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集聚优质资源,以广州市中德氢能源研究院为平台引进国内外成熟的氢能技术,利用好氢能产业基金平台,择优投资前景良好的氢能项目。
“氢”舞飞扬:产业链条仍需完善
尽管广东在发展氢能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仍有一些短板问题需要正视,尤其是在氢气供应链的完善上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张祎莹表示,广东最初发展氢能是基于有较好的技术基础,更关注电堆、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发,但目前在氢气供应链上仍需努力保障。
目前,氢气被归类为危化品类,制取必须进入化工园区。广东在化工产业的布局相较其他地区并无优势,现在申请建设化工园区的难度较大,导致氢气制取及降低使用成本变成无法绕开的问题。
一名氢能从业人员介绍,氢气作为危化品,按照要求运输不能驶入隧道等密闭空间,防止产生重大事故,导致氢气的运输成本也相对较高。
凯豪达进入佛山氢能市场后发现,佛山氢能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并且制氢总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现阶段氢源供应缺口仍然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进度。
“佛山发展氢能的关键还是成本问题。”林俊峰也表示,佛山在氢能下游应用较为成功,但是如何在上游氢气使用成本过高成为制约因素,以至于此前出现众多氢能公交车无低成本氢气可用。
在本地化制氢方面,凯豪达尝试“子母站”形式,即在佛山市高明区建设一个大型电解水制氢基地,通过规模化降低氢气制取成本,并且供给本地其他加氢站,以此缩短运输距离降低用氢成本。
“由于受制于氢气制备提纯、运输半径等成本因素,包括深圳在内的许多地区正尝试推行制氢加氢一体站模式,在适当的电价下有利于氢气供应。”张祎莹表示,要给氢能产业发展更多一点时间和耐心。广东发展氢能产业,从政府到企业都要协同合作,以加快推动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与落地。
原标题:广东抢滩“氢”经济发展重地 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