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一落座,朝鲁门就忙不迭掏出手机,向客人展示自己打印在手机壳上的骏马照片。
朝鲁门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希日塔拉嘎查的牧民。“当了一辈子牧民,我唯独喜欢马。现在生活好了,养马、赛马,那感觉别提多美了!”朝鲁门高兴地说。
打量这位52岁朴实牧民的住宅,瓦房窗明几净,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厨房里橱柜、餐桌一尘不染,要不是房子坐落在草原上,一点看不出和城里的楼房有什么区别。
说起如今的幸福,朝鲁门不禁提起十几年前的艰难生活。“家里4口人虽然有5000多亩草场,养了一两百只羊,可由于羊的品种不好,肉少价低,一年下来,卖的钱才刚够买过冬的草料,还要供两个儿子上学。”
转变发生在近10年间。朝鲁门先是响应政府号召,卖掉多余的羊群,换成小牛。同时,改良育种,牛的品质、价格上去了,日子也越过越好。
2012年前后,水泥路修到了朝鲁门家门口,使得肉类能够第一时间运出。2014年,嘎查又通了常电,随之而来还有网络覆盖,朝鲁门通过互联网和手机,随时能掌握第一手畜牧业信息。“去年我就是在牛价最高时卖掉了一批牛犊,一头多卖了2000多元!”朝鲁门说。
朝鲁门的生活转变,源自近年来内蒙古着力增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加强科技创新,积极调整牲畜品种结构,推广品种改良,令无数像朝鲁门一样的普通牧民从中受益。
这两年,朝鲁门为了扩大生产,又从周边牧民手里租了3000亩草场,牛群也从最初的十来头增加到80多头,每年纯收入三四十万元,加上草畜平衡补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生活富裕了,朝鲁门开始买马、养马、驯马,遇到那达慕大会准去参加。“别看我现在买马是出于爱好,说不定未来会从养马中找出商机。到那时,生活就更美了!”朝鲁门笑道。
牛肉干、奶制品、火锅底料、羊杂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的“正北方云仓”电商平台仓库里,工作人员熟练地分类打包、称重打单、配货装车,将产品发往全国。
前不久,在曙光村,金河镇电商产业发展“共同富裕党建联盟”召开协调会,讨论如何帮助电商平台更好发展。“你们把需求讲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金河镇党委书记李瑞峰对两位年轻的电商平台负责人高宇和张青说。
“村子离市区近,交通便利,仓储成本低,周边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多,代发货需求大。”高宇解释了在曙光村开办电商平台的缘由。“村党支部积极发挥作用,在基础设施、人才培训、广泛动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引导村民参与进来。”曙光村党支部书记高二忠说。
“这几年我学会了不少技能,一年多收入五六万元,还能就地就业、照顾家人。”在村党支部的动员下来到企业工作的村民曹青青说。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正北方云仓”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达800万元,带动周边60多名村民就业。“但是在扩大仓储用地、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高宇说。
2021年4月,在金河镇党委牵头下,由“正北方云仓”党支部、赛罕区委组织部、区工信局、区科技局及周边5个村党支部等联合共建的金河镇电商产业发展“共同富裕党建联盟”成立了。“通过党建联盟,我们与各村党支部在协调仓储场地、人员招聘、收购农产品时,更加便利顺畅。同时,组织部门提供人才政策指导,工信部门帮忙解决企业服务等问题,科技部门帮助解决农产品电商发展等问题。”张青说。
202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以“村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要形式,组建“共同富裕党建联盟”,将地域相邻、产业相似的村党组织、企业及合作社党组织等以再组织化形式联建共建。目前已组建“共同富裕党建联盟”68个,联建共建党组织626个,覆盖村党组织321个,推动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12套高压智磁节电器全部投用后,预计每年可节约电量500万度。”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公司选煤厂,总工程师乔治忠兴奋地介绍新设备。这是近年来,准格尔旗大力推动能源产业智能化、绿色化的缩影。
在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矿,数辆自卸车往来于矿坑之间。“这些矿车原来是能耗大户”,准能集团环境保护部主任郑海峰说,“我们通过分析每台车的运行数据,对电控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每台车能够节省5.4%—6.3%的燃油。”
这些自卸车还实现了自主驾驶。“无人驾驶模式下,矿车的控制更加精准,能耗更低。”准能集团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副矿长郭安斌介绍。今年,准能集团无人驾驶编组累计运输里程3.2万公里。
在不远处的复垦区,小溪潺潺,瓜果飘香。利用复垦区土地资源,准能集团积极推进“生态+光伏”项目建设。“我们规划了100兆瓦露天矿复垦区治理光伏项目和4个5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6.9万吨。”郑海峰说。
来到准能集团的一处废矿物油配制间,车间里一尘不染。在这里,每年有近千吨的废矿物油被制成工艺用油。废矿物油制备班班长李中源介绍,“处理废矿物油的传统填埋法和焚烧法存在泄漏隐患,还会污染大气。”近年来,他们攻克了技术难关,从2014年至2022年6月,累计回收利用废矿物油7428.562吨,降本增效5000余万元。
“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成效的背后,是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整体布局。”准能集团机电管理部主任赵光辉说,今年,集团将实现选煤厂100%智能化、煤矿智能化技术及建设100%覆盖,继续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夏日傍晚,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湿润的山风吹来阵阵清凉。诺彦托布村村民杜桂英从乡里的民族手工艺传承展示中心出来,手里拿着她刚刚刻好的牛皮画,兴冲冲地往家走。
杜桂英今年55岁,是鄂温克族人,她的丈夫范翠林是达斡尔族人。如今孩子都已成家立业,清闲下来的杜桂英隔三差五就去乡里学习手工艺品制作,手艺愈发熟练。“今天儿女都带着孩子回来了,得让他们看看我的手艺。”杜桂英说。
来到村里,颇具特色的民居映入眼帘,街道干净整洁,路旁绿树成荫。诺彦托布村是个小村,常住人口300多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1/3。
走到院门口,杜桂英遇上了刚从苗圃回来的丈夫。范翠林在乡里的内蒙古元圻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负责林地的管理和维护。二人一同往屋里走,屋里一大家子人热闹非常。
女儿范玉晶正拉着爷爷范传江的手,“爷爷您气色不错,走起路干起活,丝毫不输年轻人!”爷爷听闻,笑得合不拢嘴。爷爷范传江是满族人,奶奶康凤芝是达斡尔族人。“年轻时,每到过年,你奶奶做手把肉,我做萨其马。邻居都羡慕咱家,春节能吃两样美食。”
范翠林的儿媳接过话茬,“现在更热闹啦!我婆婆是鄂温克族人,我是汉族人。现在过年,咱家可是四样美食。”聊天的工夫,丰盛的晚餐已经上桌。一家四代人,四个民族,其乐融融。
刚吃完饭,村党支部书记康万青来访。他是来邀请杜桂英参加过几天村里组织的文艺汇演的,杜桂英一口答应。
在达斡尔民族乡,有几十个像老范家这样的多民族“团结户”。乡党委副书记凯楠说,“这些‘团结户’日子幸福和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贝尔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2018年,呼伦贝尔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
7月,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树木繁茂,郁郁葱葱。52岁的苏木山林场场长张锋在林场办公室紧盯着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热成像、高清摄影等10多个画面显示在大屏幕上。
“别看现在是一片绿色海洋,可在几十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荒山秃岭,是一代代林业人的坚守让苏木山从荒山变为了绿山。” 张锋说。
如今年逾八旬的董鸿儒老人,是苏木山林场最早的林业人之一。从18岁到退休,他一直坚守在苏木山。那时,面对寸草不生的荒山,他下决心要在苏木山种树。“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苏木山适合种什么,从杨树、桦树到榆树、杏树,挨个试种,结果连续3年都没种成。”董鸿儒回忆。
直到一天,董鸿儒偶然发现苏木山脚下有一棵长势良好的华北落叶松,他眼前一亮,但不敢贸然试种。当听说河北有处林场自然环境与苏木山相近,并且将华北落叶松种植成功,他便立刻前去考察,并买回了80斤种子育苗。“经过育种、试种,我们发现华北落叶松成活率达到85%以上,从此苏木山确定了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造林方案。”董鸿儒说。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苏木山逐渐披满绿色。
近年来,苏木山林场积极推动数字林场、智慧林场建设,高标准发展现代森林防火体系,同时与内蒙古自治区林科院合作,试验种植混交林。“我们种植油松、樟子松等,既能涵养水源,还能带动周边的生态旅游。”苏木山林场党支部书记董存战介绍,“我们还计划发展蘑菇等林下经济作物,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交易,让这片绿色海洋真正变为绿色银行。”如今,苏木山林场森林覆盖率达74.8%,真正成了一座绿色宝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年均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完成森林抚育265万亩、退化林修复118万亩。
原标题: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