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加速构建。
7月8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加速构建面向双碳目标的现代能源体系,寻求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根本出路”专题研讨会上了解到,当前,整个电力系统正发生两大转变:一是伴随我国清洁低碳转型,电力系统越来越多的能源将来自新能源;二是电力系统的生产组织方式,正在由传统计划方式向以电力市场的方式转变。
业内专家认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保障我国能源电力安全的“长治久安”之策。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而且还需要依靠煤电的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助力。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的发展,电力市场建设还要平衡好新能源电力安全、环境价值和经济性之间的关系。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组合拳”
受全球供应链不畅、乌克兰局势等因素影响,国际天然气、电力、油品供应压力增大,全球能源价格飙升,叠加去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拉闸限电,世界各国对能源电力安全问题变得尤其重视。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表示,考虑到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和乌克兰局势引发的全球能源市场动荡环境,我国需要重新审视“控煤、稳油、增气、扩大新能源”能源战略的安全风险。从长期视角来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保障我国能源电力安全的“长治久安”之策。
在袁家海看来,依靠本地能源资源,加之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中国不仅可以依靠新能源技术解决未来能源供应的根本安全问题,还可以为全球应对气侯变化提供一个非常好的中国解决方案。
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也表示,风能和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和风电制造产业大国。近年来,光伏产业和风电产业政策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这使得产业不再需要补贴,且成本还在持续下降,部分地区甚至比传统能源还便宜。风电、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其将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
自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关于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密集发布,并有望成为未来第一大装机电源。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和途径,预示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进入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和高质量发展阶段。
不过,短期内新能源尚不能扛起能源安全保供的重担。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中国是富煤国家,当前煤炭仍是保证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端稳能源饭碗,煤炭起着关键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国煤电仍是当前电力供应的最主要电源,也是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础电源。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煤电装机达11.1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6.7%;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2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7.0%。虽然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比重首次超过煤电装机,但是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60.0%,仍占据主要份额。
袁家海表示,从短期来看,煤电的高质量发展与转型是平稳有序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不仅可以满足增量电量需求,保障最大负荷刚性增长,还为可再生能源跃升式发展提供所需的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为电力系统安全供应提供“兜底”保障。
“长期来看,‘技术-体制机制’的创新将推动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袁家海认为,技术创新是根本源泉,产学研各领域的相关人士要努力成为新能源技术创新引领者;体制机制创新是驱动力,要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同时,应关注潜在风险,特别是新能源产业链供应和关键金属供应等风险。
在专家看来,当前,构建电力系统安全,还亟须打好煤电总量管理机制、省间互济机制、电价激励机制、容量市场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制度的“组合拳”。
袁家海举例解释,煤电总量管理机制要求对煤电要保持合理规模提供电力支撑,同时做好电量峰值管控。省间互济机制要求加强送受端电力资源时空综合调度的有效电力调节能力;容量市场机制则是对实时有效容量进行浮动性补偿定价,分散电力安全保障的经济成本。
“不可能三角”如何平衡
在未来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将是必然趋势,电力市场建设需要建立适应新能源运行特点的市场机制。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市场部主任李竹表示,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下一步电力市场建设与运营主要面临着能源(电力)安全、能源环境和能源经济三方面挑战,即如何做好能源(电力)安全、能源环境和能源经济之间的平衡。这在业内被称作“不可能三角”,但不管何时,能源供应都需要做好三者平衡。
在李竹看来,能源(电力)安全的挑战主要集中在电力电量平衡和系统运行安全,能源环境方面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促进新能源持续发展和合理体现新能源的环境价值,能源经济方面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低碳转型导致的能源价格上涨等。
从电力电量平衡和系统运行安全挑战来看,这主要由于新能源的出力波动性、高随机性、高不可预测性,导致其发电极易受极端天气影响而引起;同时,新能源反调峰、难预测的运行特点对系统安全运行造成较大影响。由此,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维系电力系统运行所需的灵活性调节能力要求随之提高。
目前,我国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方式,除了重要的煤电“三改联动”,还包括大力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支持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等。
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总规划师严秉忠看来,以抽水蓄能为主体的储能在新能源发展中的地位愈加凸显。抽水蓄能是目前最绿色环保、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好的储能品类。
针对能源环境方面,李竹表示,要促进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原来新能源有保障性政策,未来需要从政策性保障转化为用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没有碳排放和污染,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体现出新能源的环境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购买绿电迫切,愿意为绿色电力支付更高成本。”
据悉,2021年9月,我国绿电交易市场已经启动,这也是合理体现新能源环境价值的重要市场机制。目前,我国正持续完善绿电交易机制,扩大绿电交易规模,强化绿电与消纳权重、碳排放指标、能耗双控政策的衔接,推进电-碳市场协同,并建立绿电交易的国际标准。
记者还了解到,受燃煤发电市场化交易价格上涨、用户绿电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绿电交易价格初期稳步上涨。随着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发布后,绿电交易价格较原燃煤基准价平均上涨6分/千瓦时,环境价值得到一定体现。
国际实践表明,低碳能源转型会导致能源价格一定程度的上涨。有关数据显示,德国近20年居民电价上涨90%,平均销售电价上涨23%;英国近15年居民电价上涨60%,平均销售电价上涨15%。
这与新能源发电的低边际成本、高系统成本密不可分。李竹解释,高比例新能源系统需要更多的灵活调节资源进行调峰调频,快速爬坡并预留备用容量,造成系统成本大幅上升。
李竹认为:“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建立电力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效率,从而尽可能地以较低成本或比较合理的成本,实现能源低碳转型。”
原标题:新能源发展提速 我国电力系统正经历两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