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草木葳蕤。
6月的一天早晨,家住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高山村的村民锁正元,驾驶着拖拉机到仙水窝光伏电站农业种植示范区收割黑麦草,为圈养的18头西门达尔牛准备“早餐”。
这些年,45岁的锁正元经历了大喜大悲。一次意外事故,让他左眼受伤永远看不到光明;但村里的光伏电站,又让他看到希望之光,最终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几年前,仙水窝实施光伏发电项目,锁正元把自家10余亩荒坡流转给公司,签了20年合同,前五年每亩流转费500元,然后每五年流转费增加10%。锁正元家每年仅土地流转费就有六七千元收入。
土地流转给公司实施光伏发电,光伏板下的土地并没有闲置着。威宁自治县采取“农光互补”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蔬菜、食用菌、黑麦草等作物,一份土地就有两份收入。
锁正元不仅把流转给公司的10余亩光伏电站下的土地种上了黑麦草,还租地种植了40余亩黑麦草和40余亩玉米作为喂牛的青贮饲料。
几年下来,锁正元家喂养的牛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多。2021年,他家卖了8头牛,毛收入25万元。今年锁正元喂养了18头牛,准备出栏四五头牛,毛收入10多万元没有问题。
“每亩黑麦草可收4吨草,每年可种植两茬,再加上40余亩玉米青贮饲料,可以把牛养得膘肥体壮的。”尝到养殖甜头的锁正元乐呵呵地说。
“锁正元并不是村里养牛最多的大户。”高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川云说,高山村共有961户4137人,全村养牛3000余头,养牛10头以上的就有30余户,有个叫马敏称的养牛26头,是村里的“牛王”。村里1600余亩光伏电板下除了300亩种植西蓝花,其余全部种上了黑麦草养牛。
一缕阳光,变身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能源。这些年,有“贵州屋脊”之称的威宁,依靠丰富的光照资源,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威宁能源公司成为拥有贵州首个光伏电站、首个“农光互补”电站以及西南地区装机最大光伏电站。
如今,威宁自治县双龙镇仙水窝光伏板下种草养牛,龙街镇龙街社区夏家坪子光伏示范基地则全部种上了平菇,么站镇农业光伏电站种植马铃薯,麻乍镇小官山农业光伏电站种植荞麦......全县光伏电站累计种植农作物面积近6000亩,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
在龙街镇夏家院子光伏发电场,一片片银色的光伏板下,平菇长势喜人。远山,光伏,农作物,“农光互补”构成一道生机勃勃靓丽风景线。
据贵州金元公司现场负责人李加良介绍,龙街镇龙街社区夏家坪子光伏示范基地占地75亩,在光伏板下面安装了105个生产平菇的大棚,让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大棚生产的平菇品质优良,远销湖南、重庆、成都等市场元。基地平均每天可以解决25人就业,增加了务工群众的收入。
把一缕阳光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财富”,光伏发电的绿色故事折射出威宁近年来产业发展的蜕变之路。
素有“阳光之城”美誉的威宁,全县平均海拔2200米,低纬度、高海拔、喀斯特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蕴含了丰富的光照资源,全年平均日照达到了1812小时,远高于全省太阳总辐射量平均值。
一缕阳光,通过一块光伏板变成直流电流,再经过逆变器成为交流电流,最后并入南方电网后点亮千家万户的灯火,光伏发电就成为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一组光伏发电板有24块,一年可发电13000度,平均每块光伏电板一年发电540余度,实现经济收入240元以上。”贵州金元公司现场负责人李加良现场算起了“经济账”。
近年来,威宁能源公司在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同时,大力推动“农光互补”项目,利用当地高海拔低产旱地和荒地,采用高支架和大间距布置光伏阵列。电站在发电的同时,高支架下的土地可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带动当地农民实现稳收增收。在光伏板下种植蔬菜、油茶等,形成了一条集光伏发电、农业种植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农业光伏产业链。
据悉,威宁能源公司项目获批容量和并网规模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均为全省第一,两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全部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519.76万千瓦。新能源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威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威宁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绿色能源项目发展势头欣欣向荣,光伏发电等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优质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
“我们将按照国家新能源融合农业发展要求,结合设施农业光伏示范项目建设、生产运营相关经验,不断探索‘光伏+’发展模式,深化’农光互补’融合发展,到2022年底实现威宁区域光伏电站农业种植全覆盖,为助力威宁县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威宁能源公司总经理叶昭龙说。
原标题:一缕阳光的“快闪”变身:威宁光伏发电的绿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