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6月,地缘冲突影响下,油气供应依然是全球能源安全的核心关注。6月27日,七国集团峰会就进一步扩大对俄制裁达成一致,并试图对俄罗斯石油价格设置上限。国际油市大幅收紧的预期持续走强,闲置产能无疑是目前影响全球油市的关键波动因素,但综合各方数据,“欧佩克+”原油产量或仍难以提高,目前各大机构对未来油价仍保持看涨。
◆欧洲天然气供应紧张形势再度加剧。为了加紧应对天然气供应短缺,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等国政府近期纷纷宣布应对举措,包括鼓励减少工业天然气用量、加大地下储气库的天然气注入量、增加燃煤发电量等。
◆油气市场的紧张状态,已经蔓延至电力市场,全球多国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甚至短缺的情况。6月6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美国进入能源紧急状态,称受俄乌冲突造成的能源市场供应中断及气候变化加剧下的极端天气的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生活质量受到潜在的电力供应短缺的威胁。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电网安全可靠性降低以及气候危机的影响下,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关键技术进一步发展成为美国的必然选择。
◆6月22日,欧洲议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碳边界调整机制草案的修正案,迈出了立法程序上的重要一步。碳关税草案从去年7月提出至今,经历了多轮修正。虽然离正式立法还有一定距离,但作为全球第一个针对产品碳含量而采取的贸易措施,欧盟碳关税受到各方广泛关注。
产油国增产困难,供应紧缺提振油价
近期,国际油市大幅收紧的预期持续走强。6月初,欧盟推出第六轮对俄罗斯制裁,包括对俄石油实施部分禁运,以及禁止欧盟企业为运送俄石油的商船提供保险等。6月27日,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就进一步扩大对俄制裁达成一致,并试图对俄罗斯石油价格设置上限。除了俄罗斯石油出口受限之外,部分产油国也遭遇不可抗力,厄瓜多尔和利比亚由于其国内政治动荡可能会进一步收紧原油供应。
为了缓解石油市场供应紧张的局势,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石油消费国先后呼吁沙特等欧佩克产油国增加原油产量。作为平衡市场的重要力量,“欧佩克+”目前有无增加石油产量的能力,会对国际石油供需形势和石油价格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自2020年5月“欧佩克+”联手协调减产以来,根据该组织联合技术委员会的数据,“欧佩克+”累计产量比协议规定的水平少5.62亿桶。2022年5月,由于实际产量比目标产量低270万桶/日,“欧佩克+”对减产协议的履约率飙升至256%。由于一些产油国受困于投资减少和运营问题,“欧佩克+”几个月来一直难以按照承诺的水平向市场供应石油。闲置产能仅存在于波斯湾的几个国家,且难以与俄罗斯受制裁影响减少的产能相提并论。
6月30日,“欧佩克+”以视频方式举行第30次部长级会议。鉴于当前石油市场情况和对其前景的共识,各方再次确认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第10次部长级会议上做出的降低整体原油产量的决定以及后续决策,包括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第19次和第29次部长级会议批准的产量调整计划和月度产量调整机制,决定将2022年8月石油总产量日均上调64.8万桶。但综合各方数据,“欧佩克+”原油产量或仍难以提高。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截至2022年5月,非欧佩克国家剩余原油产能与2021的140万桶/日相比,下降了80%,降至28万桶/日。美国能源信息署将剩余原油产能定义为可在30天内上线并持续至少90天的最大产能,但是剩余原油产能不包括因计划外停机和中断(包括制裁)而处于离线状态的石油产能,因为这些石油量无法被推向市场。因此,伊朗、利比亚、委内瑞拉以及现在的俄罗斯的原油产能被排除在剩余产能估计之外。欧佩克国家剩余原油产能则从2021的540万桶/日下降到300万桶/日。以上合计,2022年5月,全球拥有的剩余原油生产能力只有328万桶/日,不足2021年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从侧面说明了为何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并可能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石油市场的紧张形势。
比以上数据更为严峻的是,根据路透社报道,在6月27日召开的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称,据他同阿联酋总统扎耶德通话得到的消息,作为欧佩克的两个主要石油生产国,阿联酋石油产量已经达到最大能力,沙特剩余石油生产能力只有每天15万桶,这两个产油国无法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内大幅增加石油产量。舆论认为,马克龙的言论表明,目前全球石油市场闲置产能已经接近枯竭。在马克龙上述言论的刺激下,当日的国际油价涨幅扩大,布伦特和WTI均重返每桶110美元以上。目前,各大机构对未来油价仍保持看涨,闲置产量无疑是影响全球油市的关键波动因素。
据能源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分析,随着全球渐渐摆脱疫情拖累,今年整体石油和天然气投资预计将从2021年的6020亿美元增长4%至6280亿美元,但仍远低于2019年的近8000亿美元。而且到2024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气投资也难以重回疫情前水平。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通胀成本上升使油气公司对重大资本投资持谨慎态度。能源转型背景下,许多勘探和生产公司已经将投资预算降至较低水平。此外,气候环境约束也对油气投资形成一定压力。而长期的投资减少和产能不足将导致未来几年全球将面临石油短缺的风险。6月28日,《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年版指出,全球能源系统面临着近50年来的最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当前恶化的国际形势导致的供应短缺和价格飙升使得如何解决“安全”“经济”和“低碳”能源三难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天然气供应紧张形势加剧,欧洲各国加紧应对供应短缺
6月8日,美国最大的LNG终端之一自由港发生爆炸和火灾,该终端的3条生产线随即关闭。自由港每天接收约20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约占美国LNG出口能力的16%,最近几个月,自由港大约70%的LNG都流向了欧盟和英国。自由港停产事件震动美国天然气市场,并波及欧洲和亚洲市场。
从“卢布结算令”生效到6月初,俄罗斯已经先后中断了对波兰、保加利亚、芬兰、丹麦、荷兰等多个欧洲国家客户的管道天然气供应。6月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称,今年年初以来公司天然气开采量同比下降4.8%至2114亿立方米,出口量同比下降27.6%至610亿立方米。6月15日,俄气发布通报称,由于德国西门子公司无法对其生产的压缩机部件提供及时维修,“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波尔托瓦亚”压气站气体压缩机将停止运行,该管道供气量16日起将降至每日不超过6700万立方米。这是俄气两天内再次缩减“北溪-1”天然气管道对欧洲的供气量。相比此前1.67亿立方米/日的输气量,“北溪-1”输气量降幅达60%,再度加剧了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压力。受此影响,意大利和斯洛伐克17日报告供气量只有正常值的一半,法国自15日以来就没有经由德国接收到俄罗斯天然气,奥地利已被告知供气量会减少。
6月20日,丹麦能源部宣布,已经启动天然气供应应急计划的第一阶段,即“早期预警”,这意味着其国内“可能出现天然气供应急剧恶化局面”,暗示天然气市场主体需要为应对“真实的供应危机”制订预案。除了丹麦,德国也启动了相应的应急计划。6月23日,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部长哈贝克宣布,德国将进入应急天然气计划中的第二阶段,即“警戒级别”。这意味着欧洲最大经济体已面临较高的天然气供应短缺风险。根据德国的应急天然气计划,当天然气供应中断或异常高的天然气需求导致天然气供应情况严重恶化、但仍在市场可控范围之内而无需采取非市场措施时,就会触发警报级别阶段。如果政府判断市场措施不再适用,国家干预措施将在第三阶段即“紧急阶段”生效。
6月2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欧盟已采取“紧急措施”来应对天然气供应下降的威胁,包括节能措施和考虑哪些行业“优先”使用天然气。具体到各个国家,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等国政府近期纷纷宣布应对举措,包括鼓励减少工业天然气用量,加大地下储气库的天然气注入量,增加燃煤发电量等。
6月21日,德国能源监管机构宣布了减少工业天然气用量的计划,以便在天然气供应进一步减少的情况下降低关键行业受到的不利影响。根据监管机构公布的计划,为了保障关键工业部门维持产量,主动通过停产措施减少天然气使用量的工业用户可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21日,意大利政府公布了促进天然气储量增加的初步计划。据悉,意大利政府正在寻找方法保障能源企业获得廉价融资来为储气提供资金,意大利储气设施的储气量为55%左右。目前欧洲地下储气库整体填充率已经过半。根据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组织(GIE)的数据,截至6月8日,欧洲储气库的填充率为50.24%,储气总量约为533亿立方米。今年向地下储气库注气的时间始于3月19日,当时的填充率为25.5%,储气总量为274亿立方米。在多家欧洲公司拒绝按新条件支付俄罗斯天然气之后,储气库注气速度总体上并无下降。欧盟的目标是在今年11月1日前各成员国的天然气储备量不低于满额储气量的80%。
值得一提的是,多国考虑增加燃煤发电量并引发关注。6月19日,德国政府发表声明称,出于供电压力,德国此次将会让封存的煤电产能重新入网。据了解,德国政府正在制定一项新法律,以暂时恢复最多1000万千瓦的闲置煤电产能,为期两年,这将使德国燃煤发电量增加三分之一。2021年12月,德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将之前计划的2038年弃煤提前至2030年,而今德国不得不继续沿用本应在弃煤进程中关闭的部分煤电设施。6月19日,奥地利政府称,将重启奥地利南部一座已经被关闭的燃煤发电厂。奥地利是欧洲第二个完全淘汰煤炭发电的欧洲国家,如今这一决定让奥地利重回煤炭时代。6月20日,荷兰政府表示,为应对天然气短缺风险,从即日起暂时取消燃煤发电厂的发电量上限。为限制碳排放,荷兰此前强制燃煤发电厂以最大发电量的35%运营,此次宣布取消燃煤发电上限后,燃煤发电厂可以满负荷运转到2024年,以节约大量天然气。与此同时,意大利的燃煤电厂在过去几个月一直在囤积煤炭,政府计划在必要时确保燃煤电厂满负荷运行,从而节约天然气使用量。
多国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美国进入电力紧急状态
油气市场的紧张状态,已经蔓延至电力市场,近期,全球多国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甚至短缺的情况。6月26-28日,日本经济产业省接连发布节电警报,警告东京地区电力供需严峻。日本经济产业省同时表示,将实施所有的电力供应措施,但由于储备发电量低于5%,几乎已接近保证电力供应稳定的最低储备发电量3%,预计电力供应依然艰难。除日本外,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近期也有超过10亿人饱受不时停电的困扰。究其原因,既有北半球入夏后不断刷新纪录的高温影响,也与一些国家的能源政策、当前国际局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在美国,多地均出现了远高于往年的用电需求。6月6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美国进入能源紧急状态,称受俄乌冲突造成的能源市场供应中断及气候变化加剧下的极端天气的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生活质量受到潜在的电力供应短缺的威胁。
从国际上看,在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的背景下,国际油气市场供需基本面持续偏紧,随之而来的是能源成本的上涨。天然气作为重要的发电能源之一,在美国和欧洲等地需求激增的情况下,其价格也创下新高。而美国又将大量天然气转化为LNG并出口到欧洲,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分析认为,美国天然气需求将超过其天然气产量。
从美国国内看,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预测,未来三个月,出现高于平均气温的可能性为50%至80%,同时飓风强度也将高于正常水平,此外美国西部地区正遭遇创纪录干旱,且旱情不断扩大。美国电力部门预测,随着美国今夏遭遇创纪录的高温和干旱,用电需求激增,多个地区可能不得不轮流停电。数据显示,6月14日,美国中东部地区断电用户一度高达50万户。在5月中旬的一轮热浪中,得州多家发电厂因故障停运,电力部门调配电力时出现输电阻塞,导致某些客户的实时电价一度飙升到每兆瓦时4000多美元。值得关注的是,供应链困境导致美国太阳能组件和设备供不应求,加重了该国的电力危机。
美国能源信息署5月发布的《夏季电力展望》报告指出,由于国际煤炭、油气的价格高企,加上老旧化石能源电源退役,化石能源的发电量较往年将进一步降低。在排除天气因素后,2022年夏季美国全国将面临80亿千瓦时的电量缺口,且中部和得州等地的电源可用容量均低于常态下的最大电力负荷。若叠加严重干旱和高温等极端天气的影响,电力紧张形势可能更加严峻。
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加剧、电网安全可靠性降低以及气候危机的影响下,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关键技术进一步发展成为美国的必然选择。自拜登上任以来,白宫政府始终关注清洁能源尖端技术和制造业投资、太阳能制造业发展。此前,拜登政府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清洁能源创新与制造业发展,包括允许在公用土地开发更多清洁能源、以社区为单位在城市及农村地区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太阳能行业岗位稳定性和竞争力、提高清洁能源出口能力并在国内投资多个太阳能项目以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等。此次在美国进入能源紧急状态之际,总统拜登签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内容多为支持美国本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并推动其国内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能扩张。如,援引《国防生产法》,将光伏产品及其核心零部件等定义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资源,旨在刺激美国国内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形式的清洁能源的生产,增加电力供应;通过联邦采购来刺激美国清洁能源制造能力的提升;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生产的太阳能组件给予为期两年的关税豁免,在其国内产能不足的情况下,支持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等。但是考虑到光伏项目从组件安装到并网调试至少需3个月,因此这些行政命令即使能够奏效,也无法化解化石能源价格高涨对电力价格带来的影响,无法缓解美今夏电力短缺预期。
欧盟碳关税立法取得重要进展
6月22日,欧洲议会以450票赞成、115票反对和55票弃权通过了关于建立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俗称碳关税)草案的修正案,迈出了立法程序上的重要一步。据悉,该提案原定于6月8日进行投票,但因各方面原因被取消,此次投票通过的草案是基于6月8日版本的修正版。
碳关税草案从去年7月提出至今,经历了多轮修正。按照相关程序,2021年7月14日,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碳关税的立法草案,进入立法程序的第一步,同时草案提交给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进行审议。2022年3月15日,欧盟理事会就碳关税相关规则达成协议。此次欧洲议会投票形成正式修正意见,意味着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三方都提出了各自的版本。接下来,欧洲议会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将展开谈判,以完成相关法律草案的最终立法程序。预计欧盟碳关税的整个立法程序会在2022年底之前完成。
欧盟碳关税是针对高耗能进口商品特别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税,是对欧盟现有环保法律和碳市场体系的补充,意在保护本国的贸易竞争力和就业。此次在欧洲议会获得通过的修正案与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的草案相比,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碳关税征收行业范围扩大。相对原草案中规定的钢铁、铝、水泥、化肥及电力五个行业,新增行业及产品包括有机化学、塑料、氢和氨。第二,将间接排放纳入核算体系。与原草案仅核算直接排放不同,新提案纳入上述行业产品制造商使用的外购电力产生的间接排放,以反映产业链上涉及电力的二氧化碳排放。第三,免费配额制度退出步伐加快。根据原草案,从2026年开始免费配额企业每年淘汰10%,到2035年实现全面有偿配额。根据新提案,2027年至2031年,免费配额企业比例依次为93%、84%、69%、50%、25%,到2032年完全取消欧盟相关行业获得的免费碳排放配额。第四,正式实施时间延后。新提案将碳关税正式实施时间从原定的2026年延期到2027年。
综上所述,虽然欧洲议会推迟了碳关税的征收时间,但扩大了碳关税的征收行业及范围,并加大对欧盟碳市场配额总量和工业免费碳配额削减力度,这意味着,对欧盟内部及其贸易伙伴的碳排放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这些变化客观体现出去年至今欧盟当局针对能源供给紧缺、地缘局势变化等形势对既定政策的调整,也反映出欧盟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气候雄心。
目前虽然离正式立法还有一定距离,但作为全球第一个针对产品碳含量而采取的贸易措施,欧盟碳关税一旦实施,将对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国家产生较大影响。专家指出,从当前欧盟碳关税的设计及未来政策走向来看,碳关税落地之后,中国对欧出口受到的整体影响相对有限。具体到受影响的行业,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5月,中国有机化学品出口至欧盟的金额为586.2亿元,约占中国有机化学品总出口额的两成;铝、塑料及其制品出口至欧盟的比重分别约15%和12%;钢铁出口至欧盟的占比为8.8%;肥料出口欧盟的占比相对较少,约为1.66%。海关总署未具体披露中国出口至欧盟的水泥、电力、氢和氨的出口数据。从现有出口占比数据来看,国内有机化学品行业将受碳关税的影响最大,钢铁产品及一些机电产品出口也将受到一定冲击。
同时,欧盟碳关税征收范围的变动和对经贸规则的影响也值得关注。根据欧盟碳关税草案,出口国碳定价和碳市场政策,会直接影响该国出口欧盟产品所需要负担的碳成本。欧盟碳关税将对已经实施碳定价和碳市场的国家设置相应的抵扣政策。去年7月,中国成立全国碳市场,首批电力企业被纳入市场交易。依据规划,在“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和民航等高耗能行业也将被逐步纳入。长远看,对企业而言,需通过加快用能结构低碳化转型和提高碳管理能力,以应对碳关税机制带来的压力;对政府而言,需通过建立完善的碳市场机制等措施,为应对碳关税做好积极准备。
原标题:国际观察 | 能源短缺再临 各国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