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广1万辆燃料电池汽车,氢能产业规模超千亿2021年8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为“实施方案”),在四大一线城市中仅次于广州、第二个发布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实施方案,2023年前,北京市要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跨越,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
2025年前,北京市将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 3-4 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交通运输领域,北京市将探索更大规模加氢站建设的商业模式,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分布式供能领域,在京津冀范围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供电、供热的商业化模式,建设“氢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累计推广分布式发电系统装机规模10MW以上;建设绿氨、液氢、固态储供氢等应用示范项目,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材料及部件自主可控,经济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发展原则上,北京市提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示范带动、技术多元和绿色安全五大原则。强调以自主创新为引领,把握全球氢能产业发展趋势;以产业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为纽带,创新区域合作发展模式;以冬奥会、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区未来科学城氢能产业综合示范区等重大示范应用为牵引,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货运示范专线等。
在产业布局上,北京市主张统筹规划京津冀区域氢能产业布局,通过高位谋划、超前布局,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链协同互补、跨区域产业链条贯通与联合示范应用。同时,北京市将形成两大氢能产业示范区:京北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和京南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
其中京北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辐射延庆、怀柔,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依托三大科学城创新资源,聚合国内外氢能产业核心优势资源,通过产业链科技攻关补齐短板,打造燃料电池关键装备、商用车整车集成及上下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国企、央企与科研机构、高校研发合作,促进高精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开展氢能应用示范。
京南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承接北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汇聚燃料电池、整车企业,推动液氢示范项目建设,开展氢燃料电池车辆、车载液氢供氢系统、氢动力无人机、船舶、轨道交通、氢储能、热电联供系统、固定电源、分布式电站、便携式电源、汽车增程器等产业全场景应用示范。
上海: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氢能产业规模突破千亿2022年6月,上海市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姗姗来迟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勾勒出“南北两基地、东西三高地”上海氢能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上海市产业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储输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工艺水平大幅提升,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10万吨/年。
到2035年,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
在发展原则上,上海市提出“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多元应用,示范先行;强化安全,注重实效;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整体原则与北京市大同小异,只是突出强调了市场主导的作用。另外,上海市强调,以打造基于自主创新的现代氢能产业为导向,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以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逐步构建绿氢为主的供应保障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夯实在氢燃料电池等方面的产业优势,抢占氢能冶金、氢混燃气轮机、氢储能等未来发展先机。
在产业布局上,上海市要打造“南北两基地、东西三高地”的氢能产业空间布局。两基地指金山和宝山两个氢气制备和供应保障基地;三高地为临港、嘉定和青浦三个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其中金山氢源供应与新材料产业、示范运营基地,鼓励上海化工区工业副产氢的综合利用,立足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宝山氢源供应与综合应用基地,发挥宝武集团大规模钢铁冶金制氢能力,为宝山区发展氢能产业提供氢源支撑,持续吸引氢能优势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发展新动能。
临港氢能高质量发展实践区,依托临港新片区“国际氢能谷”,聚焦燃料电池整车、热电联供等,形成氢能动力产业发展生态,建立跨界融合的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体系;嘉定氢能汽车产业创新引领区,以嘉定氢能港、新能港、环同济大学科技园为载体,鼓励区域内高校、研究机构及龙头企业,聚焦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产学研孵化及生产制造,打造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创新引领区;青浦氢能商业运营示范区,围绕区域物流产业规模优势和物流配送网络优势,搭建物流领域道路和非道路氢能车辆(含载货、牵引等)商业化应用场景。
同时,上海还将打造8个世界级示范场景:国际氢能示范机场、国际氢能示范港口、国际氢能示范河湖、世界级氢能产业园、深远海风电制氢示范基地、零碳氢能示范社区、低碳氢能产业岛和零碳氢能生态岛。
广州:建成加氢站不少于50座,氢能产业规模超600亿2022年6月,广州市发改委印发《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 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四大一线城市中率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规划,到2025年,初步建成广州氢能枢纽、产业集聚中心和比较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形成氢能装备自主设计与制造能力,一些氢能产业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实现规模化应用;培育广州氢能及燃料电池相关企业超过100家,其中年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的1—2家;公交、环卫领域燃料电池汽车占比不低于30%,燃料电池乘用车实现千辆级规模的商业化推广应用;建设绿色氢电综合调峰电站4座,建成加氢站不少于50座;氢能产业实现产值预计600亿元以上。
到2030 年,广州市将建成集制取、储运、交易、应用一体化的氢能产业体系,氢能与电力、热力等共同支撑二次能源供给;建成大湾区氢能研发设计中心、装备制造中心等;在核心部件、电堆等环节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在每个环节形成1—2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燃料电池固定发电系统在储能、备用电源等领域的装机量累计5万套,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装机量累计超过10万套;建设绿色氢电综合调峰电站不低于10座,建成加氢站100座以上;氢能产业实现产值预计 2000 亿元以上。
在发展原则上,广州市提出四个“坚持”,即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创新驱动、持续发展;坚持聚焦重点、突破瓶颈;坚持示范引领、全面推进。
在产业布局上,广州市重点打造一核、一枢纽、三基地产业布局。其中一核是黄埔氢能产业创新核心区,着重打造氢能创新研发中心,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广东省燃料电池运营示范区;一枢纽是南沙氢能产业枢纽,着力探索氢能交易平台建设,拓展氢能产业应用场景,推进氢能产业项目。
三基地分别是番禺乘用车制造及分布式发电研发基地、从化商用车生产基地和白云专用车生产基地。番禺乘用车制造及分布式发电研发基地,依托广汽集团番禺新能源智能生态工厂和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番南变电站,分别打造番禺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制造基地和番南产业园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研发基地。
从化商用车生产基地,依托广汽集团科研实力及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和广汽比亚迪新能源客车有限公司两家商用车板块企业特长,打造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基地;白云专用车生产基地,依托广州市环境卫生机械设备厂开发燃料电池环卫专用车,打造白云燃料电池环卫专用车制造基地,逐步形成全系列、高质量、高标准的氢能源环卫车辆。
深圳:示范燃料电池车辆超1000辆,氢能产业规模达500亿2021年12月,深圳市发改委印发《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赶在上海市之前,在四大一线城市中第三个发布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规划,到2025年,深圳将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建成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建成2个功能配套齐全、引领带动作用强的氢能特色产业园;在应用示范推广上,实现氢能在交通运输、分布式发电、前沿新兴及交叉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其中示范燃料电池车辆不少于1000辆,建设加氢站不少于10座,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及备用电源应用不少于100套、氢能船舶1-3艘、氢能无人机不少于100架。
到2035年,深圳市氢能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形成集氢气制、储、运、加、用于一体,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氢能产业体系,氢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明显提升。
在发展原则上,深圳市同样提出四个“坚持”:坚持前瞻布局、坚持科技引领、坚持示范带动和坚持安全规范。深圳市希望,着力解决当前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推动氢能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将深圳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在产业布局上,深圳将打造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氢能产业空间新格局。一方面,加快在国际低碳城和求雨岭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引导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另一方面,在深汕合作区、大鹏新区等区域谋划建设制氢示范基地,在深圳东西部港口建设氢能产业示范港,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区域探索建设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融合供能的零碳片区,以点带面逐步拓展氢能产业发展空间。
在应用示范上,深圳市将结合加氢站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推动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开展长途和重载等典型场景应用示范。同时,面向深圳新基建用能新需求,积极开展氢能在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产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氢能在无人机等新兴及交叉领域应用,进一步拓展氢能应用范围。
超3000亿元的大市场,商用车企业的掘金机会在哪里?
面向2025年,北上广深勾勒出了超3000亿元的氢能产业链未来。作为商用车企业,掘金机会在哪里?最直观的市场,显然是超过2.2万辆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车辆。
从规划来看,北京的1万辆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主要分布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和氢能货运示范专线两大方面。其中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建设,聚焦冬奥客运、大宗物资运输、渣土运输、港区作业、物流配送、市政环卫、通勤客运、机场快线、公交、乘用车共10类以中远途、中重型为主的应用场景,计划完成5300辆自主化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
氢能货运示范专线,计划构建京津冀燃料电池重卡货运走廊,实现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和载货车的分阶段替换。2021-2025年,目标是替换约4400辆(其中牵引车3200 辆、载货车1200 辆),实现柴油替代约14.5万吨/年,减少碳排放约46万吨/年。这对旨在布局新能源重卡的企业而言,是极为直观的市场机会。
上海计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重点是全面推广氢燃料电池在重型车辆的应用,拓展氢燃料电池客车、货车、叉车、渣土车、环卫车及大型乘用车市场空间,建立燃料电池汽车与纯电动汽车互补的发展模式。
这其中,氢能公交,主要在金山、宝山、临港、嘉定、青浦等区域构建覆盖公交客车、通勤客车等领域的综合示范应用场景,探索建设中运量公交线路,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公交车燃料电池汽车替换示范;氢能重卡,基于物流重卡车辆活动路径相对固定的特点,围绕成品钢材、煤矿、整车及零部件等重载物流领域,加快氢能重卡商业化应用;氢能物流车,瞄准生鲜冷链、物流抛货,以及城际物流、城郊物流运输等场景,加强燃料电池汽车区间及城际间物流配送的示范应用,涵盖专用配送、快递、邮政、冷链、土方垃圾等领域。
广州没有明确推广多少辆燃料电池商用车,但提出到2025年公交、环卫领域燃料电池汽车占比不低于30%,燃料电池乘用车实现千辆级规模的商业化推广应用。另外,在2022年目标中,广州提出环卫领域新增更换车辆中燃料电池汽车占比不低于10%,公交、物流、工程服务、仓储、港口等领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不低于3000辆。
深圳相对北上广略微保守,到2025年的目标仅仅是示范燃料电池车辆不少于1000辆,但该地更加开放,同样能给商用车企业带来机会。从规划来看,深圳主要是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重载及长途交通运输等领域先行示范应用。另外,深圳希望在仓储、物流、港口、环卫和工地等场景开展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牵引车、叉车及其它工程车应用示范,规划开设跨区域城际公共交通氢能巴士客运线路。
北上广深之外,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这是国家层面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该规划一方面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提出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另一方面,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该规划同样给商用车企业带来了巨大市场机会。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5万辆的燃料电池车辆,和北上广深一样,主要体现在商用车领域,即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从场景来看,一方面在矿区、港口、工业园区等运营强度大、行驶线路固定区域,探索开展氢燃料电池货车运输示范应用及70MPa储氢瓶车辆应用验证;另一方面,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城市公交车、物流配送车、环卫车等公共服务领域,试点应用燃料电池商用车。
氢能产业火热的当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认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比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滞后约10年,目前仍处于产品导入期,正在进入应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长期。根据国内外主要燃料电池厂商产品测试数据,预计今后十年燃料电池成本将大幅下降、性能稳定提升。
同时,欧阳明高强调,氢能全产业链技术复杂度和中外竞争激烈性不容小觑,全行业必须众志成城、攻坚克难。这段时期,政府支持引导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产业统筹布局、应用场景拓展创新等方面,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急功近利、盲目投入。
原标题:北上广深的2025年:167座加氢站与超3000亿元的氢能产业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