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刘世宇:全面提升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
日期:2022-06-28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wuqianxi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坚持目标导向、突出问题导向,提出了7方面21项具体政策举措。

当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之举,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规模刻不容缓。为此,《实施方案》提出具体措施,以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适应能力。这些具体举措直指哪些痛点要点?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助理刘世宇在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访时指出,《实施方案》在解决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调节能力不够等短板问题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和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有利于加速实现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有效可靠替代。

中能传媒:在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方面,您认为《实施方案》提出了哪些亮点举措?解决了哪些重点问题?

刘世宇: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新能源进入了大规模、去补贴、市场化发展新阶段。面对新时代对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施方案》从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等7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重点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开发利用模式上,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一方面,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支持农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顶建设户用光伏,积极推进乡村分散式风电开发,提高配电网对分布式新能源的接纳能力。

二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加速实现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有效可靠替代。《实施方案》从规划理念革新、硬件设施配置、运行方式变革、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作出系统性安排。

三是在项目建设方面,简化管理程序。新能源项目点多面广、单体规模小、建设周期短。在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上,《实施方案》要求简化管理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并提出提升项目审批效率、优化新能源项目接网流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三项新举措。

中能传媒:为什么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推动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引导和约束作用?

刘世宇:随着大规模集中式、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在供需平衡、清洁能源消纳等方面将面临重大挑战。革新以火电为主体的传统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主动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双碳”战略目标指引下实现能源电力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新型电力系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解决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高效消纳间的矛盾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任务,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将是打开新能源消纳难题的关键“钥匙”。

二是大力推动新能源跨界融合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出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微电网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了新能源与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融合发展。随着相关技术进一步应用发展,新能源将在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三是驱动新能源向更经济、友好、智慧方向演进。在新型电力系统市场机制下,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竞争将促进实现源荷匹配性、电网友好性和市场创新性等特征,新能源产业将在新型电力系统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中能传媒:您认为当前新能源消纳面临哪些难点与堵点?《实施方案》有何具体针对措施?如何提升配电网接入分布式新能源的能力?

刘世宇:当前新能源消纳整体形势较好,但是支撑新能源未来持续高效消纳利用的基础还不牢固,新能源消纳的难点、堵点仍然客观存在。

新能源消纳的核心难点是现有电网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后的电力平衡和支撑能力不足。目前我国新型储能总体规模较小,调节手段尚不充足,未来在新能源装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新能源消纳压力可能增大。

针对新能源消纳面临的客观难题,《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在电源方面,鼓励多渠道增加调峰电源。在电网方面,提出充分发挥电网企业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平台和枢纽作用,进一步提高大电网对新能源消纳的提升作用。在负荷侧,提出深入挖掘需求响应潜力,提高负荷侧对新能源的调节能力。

分布式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使得传统的无源配网成为有源配电网,对现有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较大挑战。《实施方案》从加强有源配电网规划和提高智能化水平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配电网接入分布式新能源的能力。一是加强有源配电网规划、设计、运行方法研究。以供电安全可靠保障为基础,规划建设与新能源消纳相适应的配电网网架结构,积极探索可推广的创新技术应用示范。二是加大投资建设改造力度,提升配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动电网投资、技术支撑能力向配网延伸,提高配电网对分布式新能源的主动响应和服务能力。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电力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