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将修复地区病
地区发展差距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产业结构活力较低……近年来,北京累积的“大城市”病和周边地区发展“塌陷”等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引发各方的持续关注。
京津冀地处我国华北,当前无论从地区发展平衡还是国家战略角度考虑,打造一个“强势”的北方发展极显得尤为迫切。
上述高层智囊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可持续、具有活力将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不同,京津冀区域布局更关注包括软实力在内的多方面布局。
例如,北京市发改委近日发布公告,从下月起将针对北京“十三五”规划活动召开五场公众建言会。主题分别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中心建设与提升城市魅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治理与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此前,京津冀三地都明确提出要将“十三五”规划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结合,上述主题也正体现了协同发展的思路。
在协同发展的工作重点中,包括改善空气质量在内的环保成为布局的重中之重。根据环保部数据,2014年空气质量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京津冀占8席。今年一季度,津冀地区城市重度污染天数比例为6.9%,严重污染天数比例为1.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高于74个城市5.8个百分点。这均显示,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对产业布局和能源结构的重塑。”上述高层智囊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目前,大型产业和能源布局调研已经陆续展开。去年由中科院原院长、两院院士路甬祥牵头的国家级调研组完成一项报告,提议国家在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一带建立新能源“特区”。报告提出,计划未来10~15年内,建成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风电、
光伏及光热项目集群,暨国家级新能源前沿技术示范基地,预计投资规模达万亿元以上。
去年开始,以交通一体化和产业承接转移为主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已经陆续推出。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近期表示,京津冀未来要打造以城际铁路为主骨架的交通格局,实现“一小时交通圈”的目标。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张朝伟此前向媒体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北京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过多等“大城市病”。所以,纲要的制定,为北京可持续发展开出了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