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光伏产业正在向着更高效率的N型技术变革,N型技术的核心是电池,主流的方向包括TOPCon、HJT、IBC等。头部光伏厂商不断突破N型电池效率,上下游也相继推出适配N型的硅片及组件,业内关于N型光伏商业化元年已至的共识正在形成。
N型光伏产能规划方面,据测算,截至今年一季度,宣称布局TOPCon和HJT的产能均己超140GW。目前,TOPCon产能规模最大的是晶科能源,为16GW左右,紧跟其后的有中来股份、捷泰科技等;HJT产能规模最大的是华晟新能源,还包括通威股份、金刚玻璃等。
从近期的组件招标情况看,N型光伏已经崭露头角,中国华能2022年度首批集采项目特意设置了针对N型组件的独立标段,晶澳科技、一道新能源两家企业入围。晶科能源也分别获得了大唐集团、国家电投1GW和550MW的N型组件订单。
N型光伏变革的声势颇为浩大,与此同时,基于P型PERC电池技术的光伏产能依然占据最大份额。各方关注N型对P型取代的进度,从记者采访情况来看,N型光伏份额将逐步提升,在未来2~3年内,PERC技术依然有足够空间;当然,如果N型技术的成本降低超过预期,其对P型光伏的替代进度也将加快。
产业链配套日益完善
5月19日,硅片龙头之一的中环股份首次对N型单晶硅片价格进行公示,同为硅片龙头的隆基绿能,其硅片价格公示停留在5月27日,且为P型硅片。从隆基绿能官网来看,该公司已经可以提供P型、N型两类硅片产品,对P型产品的描述是“成熟工艺、成熟设备、成熟产线”,而对N型产品的描述是“高效产品、产能持续提升”。
中环股份率先公示N型硅片价格风向标意义显著,其一,代表着光伏全行业正在为满足转换效率更高的N型电池技术需求做准备,光伏N型时代加速来临。
其二,硅片市场长期维持着双寡头格局,定价权集中在隆基与中环两家公司身上,中环率先发布N型产品报价,也有进一步争取定价权的考虑,从隆基、中环规划的2022年底硅片产能目标看,两者规模上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
就光伏产业链而言,N型技术主要集中在电池环节,光伏电池也是最先向N型转向,连带的是光伏组件。记者注意到,就在中环公示N型硅片价格前一天,晶澳科技发布了旗下首款N型组件产品;5月底,一道新能源也首次公示了N型电池与N型组件的价格。
光伏转向N型还需要上游硅料的支撑,虽然国内厂商已经有能力生产N型硅料,但目前N型硅片所用的硅料主要还是来自进口,国产硅料企业需要加大力度研发N型用料。从这个角度看,N型光伏的生态圈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产业链上下游正在为N型光伏造势。晶科能源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升级是光伏行业发展的主旋律,N型作为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正被越来越多企业和市场所接受。“我们认为,2022年将成为N型技术与高效N型组件的商业化发展元年。”
一道新能源CTO宋登元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从目前光伏电池设备供应链、以及钝化原理可能达到的最高电池效率来看,N型电池中的TOPCon技术是一种最适合光伏产业升级高效电池的技术路线,TOPCon技术元年已经到来。
“N型电池片即将迎来发展窗口期,性价比仍是产业链各方关注的核心。”TrendForce集邦咨询新能源部总监王健向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池技术还是PERC,但该技术受限于转换效率增长有限,非硅成本与产线设备投资成本下降空间有限,而N型电池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经过产业链多年验证,今年起产能释放即将放量。
晶澳科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现有PERC电池组件产品依然拥有最优的性价比,公司发布的N型高效电池组件符合市场发展的技术趋势,随着N型电池效率、良率的持续提升以及成本不断降低,N型组件市场占比将逐步提升。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发布的N型组件DeepBlue 4.0 X采用N型Bycium+钝化接触电池技术,实际上是TOPCon技术的一种。
N型技术路线趋于多元
光伏产业发展追求更低的度电成本,为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更高的转换效率,不断降低制造成本。最近两年多时间里,光伏技术迭代的方向一是大硅片,二是N型电池。不过,前期N型电池还不够成熟,大硅片技术扛起了光伏降本的大旗。
N型光伏已具备落地条件,正如王健所说,当下以TOPcon、HJT、HPBC为代表的新型电池片技术迎来发展的窗口期,降本增效、产业链配套协同发展仍然是新技术发展的主旋律。
不过,各种技术路线的N型光伏量产节奏不尽相同,由于多数工序和现有主流的PERC技术可以兼容,TOPCon是进展较快的一种N型路线;市场很早就在关注HJT,虽然其工序简单,但核心环节PECVD、CVD是和之前的制造工序完全不一样的,产能提升速度不如TOPCon。从主流情况看,头部光伏厂商大多拥抱TOPCon,而HJT更受新玩家的青睐。
针对这一情况,晶科能源负责人表示,TOPCon相较PERC技术转化效率更高,双面率、温度系数等各项性能更优;同时,相较HJT、IBC等技术更具性价比,量产工艺更成熟。“N型TOPCon电池理论效率上限更高,较P型有更大的提效降本潜力。”
王健也指出,当前TOPCon电池已开始大规模量产,HJT现阶段还存在成本高、降本路径不清晰等难点痛点,但其工艺流程简洁,理论效率极高,且可与其他电池技术叠层;另外,IBC虽参与方较少,但理论成本更低(尤其是P型),预计三种路线将在一定时期内并存。
记者注意到,去年隆基绿能也曾对外宣称,将于当年底率先实现TOPCon电池的量产。不过,隆基TOPCon电池并没有按照原计划推进,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对此的解释是,公司有了更好的技术方案,宁愿等待,而不是在电池技术上抢跑。目前,隆基对其新的电池技术路线仍三缄其口,但预计将在今年三季度实现量产。
华晟新能源是HJT路线的代表,公司二期2GW高效微晶异质结项目首批电池片和组件已顺利出片,正计划在安徽宣城开展建设三期4.8GW双面微晶异质结智能工厂项目。目前,该项目土建招标已启动,将在2023年前三季度分两期完成全部设备搬入和调试投产。
在主流电池厂商中,爱旭股份选择了一条不同于TOPCon或HJT的路线。公司2021年6月推出研发成功的ABC电池,预计平均量产转换效率将达到25.5%,位于珠海的6.5GW ABC电池量产项目预计于今年三季度投产。
由此可见,同为N型电池,但内部的技术路线正趋于多元化。晶科能源负责人表示,头部光伏企业都有较为成熟的研发底蕴和技术布局,期待看到百花齐放的格局,各主要参与主体通过技术革新为全球低碳清洁能源战略承担更大责任。
晶澳科技负责人表示,HJT、TOPCon和IBC技术目前都有不同的厂商在研究和实践中,它们都具备更高的电池效率,相较于P型要高1%以上,产品性能得到优化,在电站端具有更为优异的发电表现。“但目前,在一体化单瓦成本上,N型相较于P型还有不同程度的偏高,如何选择这些电池技术路线,是根据不同厂商对于自身发展和产品策略不同而制定。”
当然,选定了一种技术路线并不意味着抛弃其他方案。晶澳科技透露,公司也在关注市场主流的HJT、IBC、钙钛矿和叠层等高效电池技术,目前HJT和IBC技术处于研发中试阶段,各项性能指标符合研发设计预期,进展顺利。晶科能源称,公司秉承“探索一代、研发一代、量产一代”的理念,在实验室里各种技术研发齐头并进,在量产端有丰富的技术升级储备。
规划产能近300GW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家头部光伏企业透露了N型产能规划。例如,晶澳科技表示,今年三季度,公司N型产能将达到1.3GW,到今年年底进一步提升至6.5GW,另外,2023年公司储备了15GW的N型产能。“公司N型产能规划处于行业一线供应商水平。”
晶科能源表示,从2019年就开始在TOPCon领域布局,现已投产16GW大尺寸N型TOPCon电池产能,后续将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节奏适时投产更多N型产能,预期今年全年公司N型组件出货10GW,将是行业中首个N型产能和出货达到10GW级别的光伏企业。
根据PV Infolink资深分析师赵祥的测算,截至今年一季度,宣称布局TOPCon的产能己超140GW,宣称布局HJT的产能也超过140GW。
赵祥表示,今年开始,TOPCon产能提升明显,到年底累计产能(含在建)有望达到50GW,而明年底有望接近80GW。“HJT增速同样明显,随着越来越多的光伏新玩家进入,2022年底累计产能(含在建)有望达到15GW,2023年底将有望超过30GW,实现翻倍式增长。”
粗略统计,当前TOPCon产能最大的企业是晶科能源,为16GW左右。记者获悉,晶科年底前还将有更多新产能投入;排名第二的是中来股份,其泰州与山西基地拥有7.6GW TOPCon产能,年底还规划有4GW产能;其他规模较大的有捷泰科技(8GW)、江苏润阳(5GW)、晶澳科技(1.3GW)等。
HJT方面,目前产能最大的厂商是华晟新能源,还有通威太阳能、金刚玻璃等;据测算,今年底能够实现的15GW HJT产能中,预计有3GW为研发或者中试线,实际能够批量生产的只有12GW左右。
关注N型产能变化的还有设备供应商,他们需要密切跟踪客户的产能规划情况以及自身的设备供应能力是否满足需要。一定程度上,设备厂商的估计更为乐观。
金辰股份就预测称,今年全行业将有25GW左右的HJT新增项目设备订单,明年预估会有40GW~50GW的新增设备订单。TOPCon方面,今年预估将有80GW~100GW新线建设;明年,除了预期有100GW的PERC升级改造TOPCon以外,还将有120GW的TOPCon新线上线。
为此,主要的N型设备供应商正扩充产能规模。针对HJT、TOPCon设备订单情况,金辰股份近期表示,HJT、TOPCon技术作为高效电池技术路线,处于研发阶段末期,预计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市场销售。
迈为股份今年3月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HJT设备产能目前处于超负荷状态,公司通过租赁新厂房满足客户订单要求。公司募投项目一期85亩土地已经获得施工许可证,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预计今年底、明年初有望投产。
N型硅片供应方面,除了中环股份以外,作为垂直一体化厂商的晶科与晶澳也在强化自身N型硅片“弹药”的供给。晶澳科技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也会生产N型硅片,以充分发挥垂直一体化优势;晶科能源则表示,今年公司产能一体化率将持续提升,其中包括硅片环节N型产能的持续投产。
华晟新能源也是扩充N型硅片的代表之一,在加码HJT电池产能的同时成立了新材料子公司,以制备更薄更精的N型硅片为核心目标,专注于硅片专用切片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目前一期项目计划实现产能1.8GW。
N型替代进程已启动
N型技术的优势集中在拥有更高的转换效率,各方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N型对P型的替代进程。赵祥表示,PERC仍是未来3年的主流电池技木,但高效电池技术产能产出增长显著,若高效电池技术成本端降低超过预期,则高效电池技术将加速对PERC电池的替代。
根据晶科能源的判断,现阶段,TOPCon技术在效率、性价比等方面均领先,且具有较高的提效降本空间,在未来几年内具有持续竞争力。
晶科能源负责人进一步解释,目前,TOPCon电池量产转化效率已超过24.6%,组件功率相较同版型P型组件高三到四个档位,规模量产后预期N型与P型一体化成本趋同。N型TOPCon将是公司主要扩产方向,但现有的P型产品也仍有一定市场空间。
关于N型替代P型的节奏,晶澳科技认为,N型技术会在未来2~3年大规模量产,不过,得益于成熟的工艺技术和完整供应链能力,PERC电池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具有最优性价比竞争优势,将形成N型与P型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状态。
现阶段来看,无论是硅片、电池还是组件,N型产品的报价都要略高于同规格的P型产品,这是N型光伏大规模推广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以硅片为例,中环股份首次公示的N型报价中,150μm厚度的210N型硅片价格为9.49元/片,而同样规格的P型硅片为8.95元/片。
当然,N型硅片降本的路径也十分清晰,主要是采用薄片化技术。以中环股份为例,其130μm厚度的210N型硅片报价为9.06元/片,与150μm厚度的P型硅片价差已经缩小。晶澳科技负责人也表示,薄片化是硅片降本的重要手段,也是N型产品一体化成本降低的有效手段,目前验证下来,在一定厚度范围的薄片化对电池效率影响不大。
在电池环节,影响成本的因素更多:一方面是设备投入高,另一方面是对相关耗材的使用量增加。设备投入方面,全新的TOPCon设备投入为1.5亿元/GW~2亿元/GW,比PERC设备高5000万元左右;HJT的设备投入成本更高,约为3.5亿元/GW~4亿元/GW。
在耗材方面,银和铟的使用是N型电池降本的关键。赵祥认为,短期看,铟并不会成为HJT电池发展的挑战,但如果HJT产能规模超过10GW以上,铟一定会成为很大的瓶颈,各厂商需要加强回收替代以及无铟技术。
关于银,各厂商在研发减少银耗量的方案。根据华晟新能源董事长、总经理徐晓华的表态,目前,公司M6-12BB电池单片银耗量已降至150mg以下,计划2022年三季度降低至120mg。2023年,将全面使用银包铜浆料代替纯银浆,届时单片银耗量将可低至80mg。
可以看到,市场各方正从技术储备、产业链协同配套、克服高成本难点等方面为N型光伏的商业化铺路,而市场的接受与否显然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一个好的现象是,N型组件已经在央企招标中崭露头角。近期,一道新能源、晶澳科技入围了中国华能2022年N型光伏组件供应商;晶科能源与大唐集团签订了约1GW N型Tiger Neo组件供货,同时收获了国家电投550MW N型双面双玻组件集采。
一道新能源表示,中国华能2022年度首批集采项目特意设置了针对N型组件的独立标段,既是对近期市场热点的回应,也向市场释放出信号,是央企在推动行业关键技术迭代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体现,具有市场风向标意义。
晶科能源也指出,上述签约项目是大唐集团首批采用N型组件的大型地面电站项目;作为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开发商之一,国家电投也开始转向更先进的N型高效组件。
原标题:规划产能近300GW N型光伏迈入商业化元年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