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首只利息违约的国企公募债,“11天威MTN2”的兑付情况一直备受关注。此前有消息称,“11天威MTN2”或将由主承销商建行进行兜底。此前,在“11天威MTN2”持有人会议上,持有人通过天威集团母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一下简称兵装集团)追加对“11天威MTN2”提供无条件担保等议案。而保定天威集团近日召开债券持有人大会,审议《关于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未按期兑付利息相关事项的议案》,并达成六项议案。天威集团5月25日对此六项议案进行了回复。天威集团认为,并没有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相关规定,不应受到公开谴责,同时对要求追加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对“11天威MTN2”提供无条件担保的议案难以做出回复。
由此来看,在是否为“11天威MTN2”兜底上,主承销商建行和兵装集团两方在僵持。由此也不难发现,天威集团与母公司兵装集团的关系十分微妙。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前往河北保定,试图还原天威集团与兵装集团微妙关系的背后成因。
到下班时间,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威保变;现股票简称为保变电气;600550,SH)的上千名员工陆续走出工厂。很多人的工服上面,还有“天威集团”四个字。尽管天威集团目前仍是天威保变第二大股东(股权已被冻结),但没有多少员工愿意承认保变电气还和天威集团有关系。“我们现在是兵装集团的子公司,和天威集团没关系了。”天威保变的员工告诉记者。
天威集团曾是保定市骄傲,总资产一度超过390亿元。如今却被8550万元债券利息难倒,并被冠以“国内首只利息违约的国企公募债”而被推上风口浪尖。上一次天威集团闻名全国,则是十多年前因其成为“国内第一家进入新能源的国企”。
当年兵装集团承诺豪掷300亿元入主天威集团时,大概也想不到下属财务公司日后会与天威集团对簿公堂。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崛起让这两家国企和央企相互吸引走到了一起,快速扩张后的迅速衰落又让这两大集团的关系更显微妙。另外投资上的失误难以解释天威集团折戟新能源根本原因。
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2年,天威集团21个新能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有20个未经董事会审议等法定程序,涉及投资额152.75亿元。
开局:强势介入新能源业务
“刚起步时,很多工人在连续加班的情况下,都非常疲倦烦躁。有一天,我们车间的工人拒绝加班。就在工人要走出车间门口时,我把他们全部拦了回来。我为什么有底气这么做?因为那段时间我是直接把被子床褥搬到了车间,整整三个月没有回家,甚至没有走出车间一步。”2011年,时任天威集团董事长的丁强曾回忆天威集团起步初期,其还任车间主任时如何带领员工奋斗的经历。其强势风格可见一斑。
实际上,早在主要资产平台天威保变2001年上市前,天威集团的主营业务是输变电产业,彼时其发展目标是“建设世界著名变压器公司”。此后在丁强的强势主导下,天威集团开始介入新能源行业。
2000年,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尚处萌芽阶段,当时看好
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人并不多,丁强几经曲折、力排众议,使得天威集团在2000年创立了第一家涉及光伏的新能源企业“西藏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天威集团被冠以了“国内第一家进入新能源的国企”名号。
2001年,天威集团子公司天威保变发行6000万A股在上海上市,总资产由上一年的8.28亿元增加至14.73亿元,天威集团的现金流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充裕。
2002年,天威保变出资4475万元收购了英利49%的股权。在随后几年的分合之中,英利见证了天威集团的起落。
收购第二年,英利的净利润只有0.16万元,这一度让丁强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甚至有政府部门提出了“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然而丁强顶着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继续在新能源项目上加速发展。
2002年后,天威集团加速筹措资金,促使新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天威保变的年报发现,2002年至2004年,天威保变的短期借款分别为1.66亿元、4.345亿元、8.76亿元。
2004年起,国际国内光伏产业热度空前,同年,天威保变获得英利2%的股份,占股比例达到51%,获得控制权,英利亦更名为天威英利。2005年,天威集团提出了“双主业”战略,即在做强做大输变电产业同时,全面进入和发展新能源产业,天威保变亦开始在四川布局多晶硅项目。
2005年,天威英利迎来爆发。该年,其净利润达到了8480.7万元,带给天威保变的收益超过了4000万元,占到了天威保变净利润的42.65%;2006年,天威英利带来的收益达1.3亿元,占当年天威保变利润的68.23%,天威保变新能源业务收益首次超过输变电业务,天威集团的新能源战略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