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买壳
2009年收购Apollo的交易条款就有些诡异:41.82亿港元对价中,3.67亿港元以代价股支付,其余38.15港元以可换股债券支付,这很不同寻常。它给了Apollo股东一个对赌的机会,可低价取得大量股票、亦可从上市公司拿走38亿港元现金。
2010年铂阳太阳能从汉能获得25.5亿美元定单,同时向出售49.1亿股,数量相当于当时已发行股本的106.49%,占扩大后股本的51.57%,相当又卖了一次壳。至此,汉能实际控制人李河君才从幕后走到台前。
不妨合理地猜测:铂阳就是汉能的马前卒。
向汉能发行的第一批股票单价仅为0.239港元,较二级市场五日均价折让了67%,比一年前卖壳时的0.329港元/股还低。第二批更低,0.12港元;第三批0.1港元。
而此时,收购Apollo的对价中还有高达37.6亿港元可换股债券没有兑换。
2011年,上市公司又与汉能订立180亿股的认购协议,及30亿股“奖励”协议,单价均为0.1港元!
以为汉能买壳的故事结束了?还有你们想不到的精彩结局:2011年12月31日,汉能认购协议失效,上市公司向汉能发售6亿股,单价1港元,5年内行使!
2012年11月,铂阳太阳能提出更名为汉能太阳能;2013年1月14日正式更名;2013年2月27日,汉能获得82.65亿股,正式控股上市公司。#先更名,后控股#
2014年10月,更名为汉能薄膜发电集团。
经过二级市场的多次增持,到2014年3月,汉能控股持有上市公司175亿股,占比61.32%。
纵观汉能买壳全过程,有三个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过程区折——买了两次壳、无数次认购协议和二级市场增持;
二是数额有震撼效果(42亿进军太阳能,25.5亿美元定单),但分多个批次执行,资金压力小,让有限的资金可以“循环流转”、以小搏大。
三是剧烈的股本扩张。别人买壳后忙着注入资产,李河君却以各种名目增持股票,同时用大额定单、新能源概念推高股价。整个2012年,0566的股价基本在0.3港元下方运行;2013年上了一个台阶到1港元以上;2014年稳定在3港元一线;进入2015年,速迅拉升,一度站上9港元。
2014年报显示,李河君持有上市公司336.2亿股(合共权益),占上市公司已发行股本的80.75%。3026亿港元家价(折合390亿美元)就是这么算出来的。
戒不掉的关联交易
2009年,铂阳太阳能来自太阳能业务的收入为3.16亿港元(其余来自玩具业务),其中八成以上属于关联交易(2009年财报披露,买家中锦阳50%股权由Apollo前股东持有)。
2010年2月,宣布从中国保绿旗下的“河南中绿获”得100MW光伏生产系统订单,总值5.9亿。而中国保绿持有铂阳5%以上股权。
2010年5月,公告称下属公司福建铂阳与与汉能控股签订总金额为25.5亿美元(折合198.4亿港元)的销售协议。该订单包含了420台PECVD设备及90台PVD设备(分为三批交付,每批生产周期为6个月),金额相当于2009财年太阳能设备销售收入的62.8倍。
2011年8月,从大股东汉能获得59.5亿美元(折合464亿港元)定单。
到2011年末,应收汉能款累计达28.1亿港元,而该财年“持续营业务”的营收及净利润分别为25.6亿港元和7.2亿港元!(原因是汉能未及时拿到政府补贴)
后来,上市公司又对2010年、2011年与汉能的两份合同进行了修改,总金额增加至111.6亿美元(折合870.5亿港元)
上市公司的营收保持增长,但贸易应收却在同步增加。
2014年,汉能与山东新华联新能源集团签定了600MW生产线销售合同,总价达6.6亿美。这就是汉能对外宣传的“向第三方”销售占营收的38%。
上市公司对汉能的依赖看似有所下降。但山东华新华联去以3.64港元/股认购了15亿股汉能股票,在5.20大跌前浮盈56亿港元(折合7.2亿美元)。把“好好的第三方”变成股东,让人怀疑新华联是投资新能源还是炒汉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