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国内新增的负极材料领域产能就已达400.6万吨,可满足约4000GWh的电池产能需求。
2022年以来,市场对于负极材料的热情只增不减,新老玩家不断加码,多股势力不断涌入,赛道愈发拥挤。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开年以来至今,负极材料投扩产项目29个,涉及规模400.6万吨,金额达885.12亿元。
从参与主体看,主要有三类企业进军负极材料领域。一是包括杉杉科技、中科电气、璞泰来等负极材料“老玩家”,二是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等电池企业玩家;三是包括君禾股份、石大胜华、索通发展等跨界玩家。
入局者日益增多,负极材料赛道愈发拥挤、竞争愈发激烈,究其原因,一方面无疑受强劲的市场需求直接驱动。GGII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约72万吨,同比增长97%,预计2022年仍将保持大幅增长态势。
长期来看,GGII预测,2025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1456GWh,按照1GWh需求1000吨负极材料估算,2025年负极材料的需求量将达145.6万吨。
另一方面,受石墨化供应紧缺,上游石油焦、针状焦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今年Q1人造石墨负极均价较去年普遍增长5%-10%。目前负极材料企业在手订单饱满,总体供不应求,预计今年Q4前负极价格仍将维持高位。
在此情境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布防负极材料,有利于维稳自身供应链,提高成本议价权;杉杉股份、中科电气等负极材料相关企业加码,则有利于提高自身生产能力,形成规模化效应;索通发展、君禾股份等新玩家入局,则可打造新的业绩增长曲线。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方资本角逐下,高工锂电不完全梳理,2022年以来国内新增的负极材料领域产能就已达400.6万吨,可满足约4000GWh的电池产能需求。若叠加去年国内企业在负极领域的产能布局,该数字将进一步放大。
这远超2025年我国145.6万吨负极材料需求量。
高工锂电认为,负极材料属于高能耗行业,审批和建设周期相对较长,面临不确定性风险较多,叠加现投扩产规模已持平甚至赶超动力电池扩产所需体量,若该领域仍延续大体量投扩产之势,未来产能结构性过剩趋势或将日益凸显。
当产能过剩,市场作为最敏感的地方将直接体现出来。
价格方面,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负极材料价格势必向下跌落。GGII预测,随着国内针状焦产能以及石墨化产能进一步释放,负极材料价格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出现拐点。
GGII认为,大部分新建石墨化产能集中在2022年下半年投放,但叠加产能爬坡,预计2022年Q4或2023年年初后有望出现供需拐点。接下来,大规模产能如若继续集中释放,负极材料价格或将“触底”。
竞争格局方面,多股势力入局,势必会加速该领域市场洗牌,老玩家是否能继续保持技术、客户等优势,新玩家否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占据市场份额,都有待进一步观察。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则是,置身其中的企业,若想脱颖而出,必须在上下游资源、团队支撑、技术研发、资金实力等方面下足功夫。
原标题:近30个项目密集扩产 负极材料产能过剩“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