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新平台
融资仍然是
光伏行业里的头等大事。如果顺利的话,晶科能源(NYSE:JKS)的光伏电站业务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分拆上市。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认为,“分拆之后可以不受光伏制造的影响,更好的募集资金发展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晶科的光伏电站分拆孵化,是基于其主营业务合理的利润率和相对稳健的财务数据。目前,晶科的收入仍然主要来自光伏制造产品,去年公司净利润6.73亿元人民币,大幅高于上一年度的1.88亿元,其中,晶科的光伏电站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10%,达2.37亿元。
经济观察报查阅财报数据了解,在中国光伏组件供应商中,晶科的毛利率一直领先,并且于2013年二季度率先走出亏损,在此后的经营中亦表现不俗。因而,同样备战“光伏电站入户”的概念上,晶科相较于英利新能源有更大看点。
可以看到,在同业都以“跃龙门”拓展光伏电站平台的时候,曾经的老大英利仍然受制于沉重的制造包袱——尽管英利掌门人苗连生提出“二次创业”,并声明重点将向下游电站项目推进,但其前行痛点仍在于高达95%的负债率及高昂的债务偿还。
英利几乎是同业中经营数据最差的公司,其于去年一季度即对外宣称将扭亏,事实上并未实现。公司各季度依然重亏,全年亏幅达13亿元人民币,这已经是英利连续四年的亏损,共计亏损额超过90亿元人民币,2014年,英利让出全球组件出货量冠军之座。
英利公关部王志新告诉经济观察报,“公司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应付今年的短债偿还,未来在经营策略上将更重视利润,而不再致力于出货量冠军,并且,公司也无意于下一届世界杯的赞助”。
5月3日,英利有笔12.7亿元短债到期,公司以卖地筹措资金,将“闲置土地”以5.88亿元出售给保定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储备中心。今年10月,公司仍有笔10亿元短债待偿。
此前有媒体报道,“2013年,英利以决战誓师方式宣告向下游发电领域进军,誓言两年后进入国内下游发电前两名”。苗连生向媒体介绍,“2014年,英利共开发了400兆瓦左右的电站项目,其中超过半数预计将在2015年上半年完工”。
然而,这个时候,行业涌现出来自各方的新玩家,且都宣称在今年将完成GW级别的目标。
江山控股便是这其中的一例,4月29日,江山控股(00295,HK)一连发布三个融资公告,共计融资22.6亿港币,其中包括配售新股、两年期可转换债券,以及三年期债券。
江山控股董事局主席刘文平告诉经济观察报,江山控股是以现金净资产获得投资人青睐,“我们是从一个负债率基本为零的纯现金公司起步,收购太阳能电站,没有产能包袱,也没有可转债拖累,利于投资人的计算。在上轮增发完成后,公司净资产约在30亿港币左右”,刘文平说。
尽管这样的融资方式摊薄了原有股东权益,但刘文平认为,由此公司的净资产增加速度远高于股权的摊薄速度,保障了每股收益。
江山控股于去年开始布局光伏电站,在此之前,其核心业务为物业投资和仿真植物销售。同样,爱康科技(002610,SZ)、联合光伏(00686,HK)等亦于去年开始进入光伏电站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国有投资机构和民间资本并未忽视光伏电站领域的蓬勃态势,轻负债的新公司显然更容易获得青睐。
4月29日,中国财政部下属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附属公司认购了联合光伏(00686,HK)3000万美元可换股债券,年利率为7.5%。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是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被视作是国有金融巨头借助联合光伏平台,实现与新能源产业的对接。5月7日,联合光伏再获拔萃资本认购5000万美元可换股债券。拔萃资本由原工商银行(5.15, 0.07, 1.38%)香港分行行长孙新荣与阿里巴巴[微博]集团部分创始股东联合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