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发展事关国计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在4月23日举行的“中国能源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研讨会暨《能源蓝皮书:中国能源发展前沿报告(2021)》线上发布会(第三场)上,与会学者认为,中国能源革命既面临重大挑战,也有难得机遇。在此背景下,立足我国国情,聚焦能源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能源行业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境下的能源消费占比。结果表明,与无碳排放约束目标相比,“双碳”目标情境下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到2030年将下降至70%左右,清洁低碳能源消费占比将提高至24%;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到2060年将下降至31%,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将提高至64%左右。
“因此,‘十四五’时期,能源部门要做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排头兵。”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表示,能源部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措施主要包括:保障转型过程中的能源安全、推动现代能源电力体系建设、支撑“双循环”战略部署、加强低碳发展制度保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深化国际能源合作等。
能源领域的碳减排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这已成为国际共识。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谈到,近年来,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快,主要呈现出低碳化、分散化、数字化和高能效的特征。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能源与气候政策显示,可再生能源发展、碳排放总量约束、国际油气供给格局变化是影响能源转型的主要因素。
“推动能源转型,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是我们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何建坤表示,从能源供给侧来讲,要以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低碳甚至零碳的能源体系为目标。其中,核能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未来的核能发展需要解决电网的稳定性问题,同时增强自身灵活性。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表示,节能优先是推动化石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应将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研究,以节能文化建设引导消费转型。研究可再生能源要重视分析其制度性成本,在国家层面统一规划与统筹农村能源建设是“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要转变思路,解决农村秸秆等废物资源的能源化问题,从更高层次和更长远视角来审视农村能源发展。此外,要注重在国际能源经贸中提升话语权,在全球能源治理中更多发出“中国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认为,应突破传统思维框架,关注能源转型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例如,要有“大能源”的概念,除了重视商品能源,也要重视包括生物质能源在内的非商品能源。同时,还要高度关注未来能源领域可能出现的生产和消费一体的新运行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谈到,研究我国能源发展形势要总结好两个经验。一是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协调互补的经验,即化石能源如何在非化石能源发展中增加灵活性,非化石能源如何在化石能源协调中增加稳定性安全性;二是新能源发展与储能技术相配合的高质量发展经验。当前中国的能源空间格局存在源荷不平衡特点,如何协调东西部供需平衡、促进能源与产业发展的协同优化,是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能源智库联盟等单位联合主办。
原标题:把握“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