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水泥上市公司接连发布2021年业绩报告。从这些报告中得知,不少水泥企业如海螺水泥、华润水泥、山水水泥等2021年净利润皆同比下滑,而下滑的原因大多都提到了2021年煤炭、电力等成本较去年上升所致。
煤炭和电力是水泥行业能源的主要来源,通常而言,煤炭和电力成本占到水泥生产总成本的50%左右。一旦煤炭价格、电价受政策变动或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出现大幅上涨,将会带动水泥生产成本上升,倘若由此造成的成本上涨无法完全传导至产品价格,则会对水泥企业盈利产生一定影响。而去年以来,煤炭价格飙升、高能耗行业电价上浮不受限给水泥行业在生产成本端带来极大压力。
与此同时,2021年,“双碳”目标相继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双碳”目标升级为国家战略,“碳中和”元年正式开启。
在“双碳”目标、电价市场化、煤价上涨等综合大背景下,2021年水泥上市企业均通过加大力度发掘替代燃料、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和电力消耗,逐步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这不仅能够提升自身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更有利于助推水泥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替代燃料,减煤降碳大有可为
替代燃料是使用可燃废弃物替代天然化石燃料作为生产水泥熟料的能源,它不仅可以帮助净化环境也是水泥企业节能减排的一种重要选择。有数据显示,如果在水泥生产中使用40%的替代燃料,每生产100万吨熟料将少排放约10万吨二氧化碳。
可以说,目前水泥行业降碳潜力较大的就是节约化石燃料使用,以生物质、RDF燃料(垃圾衍生燃料)替代化石燃料是直接、有效的降碳途径,也是目前水泥行业正在推广应用的技术。2021年以来,海螺水泥、天山股份、华新水泥、塔牌集团等不少水泥企业都在加快推进非化石能源替代燃料,推行能源结构绿色化。
以海螺水泥为例,其在最新年报中显示,海螺集团正在通过生物质燃料和RDF燃料两个方面对清洁能源进行探索,两者在降低煤耗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生物质燃料相较煤炭具有低污染、低成本等特点,属于环保经济型燃料,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探索建设现代化能源体系,同时解决农业秸秆处理难、易引发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国首套生物质替代燃料系统—枞阳海螺生物质替代项目于2020年10月建成投产。
该项目是中国水泥行业首套生物质替代燃料系统,每年可利用秸秆等生物质15万吨,处理包括油菜秆、稻草等不同种类秸秆,实现生物质燃料替代原煤率超过40%。据了解,枞阳海螺生物质替代项目2021年替代燃料累计使用22013吨,节约标准煤约9000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4万吨。
在RDF燃料方面,海螺通过阶梯炉、热盘炉等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将协同处置和CKK项目进行升级改造,直接RDF燃料入窑,进一步提高热值利用率。
当然,不少水泥企业也在持续推进节能降碳工程,通过发挥水泥窑协同处置替代原料的节能降碳优势。据华新水泥在2021年度业绩报告中表示,华新水泥在不断提高生活垃圾、替代衍生燃料(RDF)、生物质等的利用率。目前其水泥窑热替代率(TSR)达到7.37%,较2020年上升2.43个百分点。2021年华新水泥处置生活垃圾及衍生燃料212万吨,节约标煤4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1万吨。
光伏发电,推进水泥行业能源低碳转型
业内人士表示,煤炭价格高位运行和电价上涨将造成水泥生产成本不断抬升,外购电成本对水泥大厂的成本影响不小。在“双碳”政策和电价上涨的情况下,采用经济、稳定、清洁的光伏发电已成为水泥行业脱碳过程中的重要选项,为水泥企业提供了开源节流、节能降碳的新发展模式。当前,海螺水泥、塔牌集团、万年青水泥等诸多水泥企业已抢先布局光伏“新赛道”。
2021年,海螺集团完成了海螺新能源的战略收购,并拓展了储能系统的技术开发及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板块业务,在水泥生产的过程中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年报数据显示,海螺已建成19个合计200 MW的光伏发电项目,年累计发电量1.64亿千瓦时,发电量较2020年增加326%,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0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38万吨。
据悉,海螺集团还在济宁海螺水泥打造了“零外购电”的水泥工厂。目前,济宁海螺水泥形成了集余热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垃圾发电等多种绿色经营方式于一体的能源体系。该企业每年可完成自发电约1.3亿度,节约标煤约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0万吨。
2021年塔牌集团投资约13.39亿元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一体化项目,向绿色低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塔牌集团对外称,经测算,公司厂区内建设“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光伏发电项目用电成本比当前外购电价节约20%以上。
隶属于江西省建材集团下属企业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上犹万年青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犹万年青)2021年1月份完成500KW光伏发电站项目,年发电量可达60万/kW·h,全年减少碳排放约200.46吨,节约标煤约73.7吨。据了解,现在光伏发电已替代企业一半生产用电。
风险依旧,优化水泥行业能源结构势在必行
在不少水泥上市企业发布的2021年度报告中均提到,当前水泥行业经营和发展面临的挑战明显增多。原燃材料、运输价格上涨风险,企业成本面临上升压力依然充斥在2022年。同时,《水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制指南》明确要求,到 2025年,水泥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熟料产能比例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熟料产能基本清零。水泥行业节能减碳迫在眉睫。
对此,多数水泥企业表示,接下来要加快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来应对电价上涨和限电;通过寻找替代燃料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总量,积极应对能耗双控,降低能耗成本。
事实上,进入2022年,海螺、上峰等水泥企业确实在发力布局光伏等新能源项目。
1月下旬,上峰水泥与阳光新能源、合肥凭新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合作框架协议》的内容,各方依托上峰水泥各基地资源,合作开发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业务,定位光伏产业+新能源财务投资。公告显示,上峰水泥将优先落实核心地区华东市场的铜陵上峰、怀宁上峰等基地启动实施第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一体化合作项目。
3月初海螺水泥发布正式公告称,2022年公司将投资50亿元用于发展光伏电站、储能项目等新能源业务,实现下属工厂光伏发电全覆盖,预计到2022年底,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可达 1GW,年发电能力 10 亿度。
此外,天山股份、祁连山水泥、万年青等企业也表示将因地制宜实施子公司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提升清洁能源占比。
在替代燃料方面,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等企业也定下了新目标。
华新水泥表示,要提升替代燃料协同利用比例,2022年公司整体热值替代率要达到 10%以上。海螺水泥称,计划到2025年RDF替代化石燃料的比例约10%。天山股份也表示2022年公司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发展。重点抓好低碳熟料、高效烧成、替代燃料、高效粉磨等重点低碳技术攻关。
去年以来,水泥企业经历了成本与环保的双重压力,给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进入新的一年,相信水泥企业在积极利用自有设施、场地实施替代燃料、分布式发电的情况下,可以大幅提升企业能源“自给”能力,减少对化石能源及外部电力依赖,推动行业能源转型,并为这场世界级的绿色革命洪流贡献一份力量。
原标题:光伏发电+替代燃料共驱水泥行业能源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