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至少有20家上市公司“官宣”了百亿级规模的投资项目,其中光伏、锂电池等新能源领域,以及基础化工行业成为最主要的投资领域。
好赛道、高景气、大手笔、忙扩产,2022年的A股百亿投资“流向图”可谓多点开花、纵横交错。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20家上市公司“官宣”了百亿级规模的投资项目,其中光伏、锂电池等新能源领域,以及基础化工行业成为最主要的投资领域。
或加码主业,全力拓展上下游;或“联姻”伙伴,携手共建产业链;或跨界探索……资本“催熟”创新力,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不同公司选定了各自的“投资方向”。整体来看,产销两旺的行情、利好政策的释放,以及预期前景的广阔,都构成了这些公司“押宝”赛道、坚定“下注”的底气。
不过,“出手”之前还要先问问“有没有”。豪情万丈的投资动作背后,亦有个别上市公司不顾囊中羞涩,跟风“加码”,步子太大的风险不可不防。从积极角度而言,今年频频抛出的巨额投资热潮,从一个侧面看出龙头企业对中国经济前景依然看好。
光伏喊出“向上下游去”
在“双碳”大背景下,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再次迎来发展契机。“近年来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了近80%,这让光伏整体的投资回报周期大幅降低到10年以内,远低于光伏产品20至30年的使用周期。”一位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国内光伏企业纷纷抢抓机遇、攻城略地。3月13日,隆基股份抛出一份高达195亿元投资计划,投建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及5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其中,超一半的投资金额“灌向”单晶电池项目。
作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片和组件制造企业,隆基股份组件出货量常年稳居行业第一。对于声称“不领先不扩产”的隆基而言,此举更像是对业内不断涌现“新势力”的一次有力回应,以巩固自身的“江湖地位”。
隆基相关负责人亦在采访中透露出对行业的乐观展望:“今年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产能陆续释放,出货量将明显增长,预计2022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同比增长将超过40%。”挖深传统“护城河”外,隆基还在加紧抢滩分布式市场。公司于今年2月推出了Hi-MO 5m单面组件54版型,在增加业务“厚度”的同时,拓宽产品“宽度”。
另一硅料龙头通威股份也在积极打响“产能保卫战”。同样在今年3月,公司公布了一笔120亿元的投资大单,旗下通威太阳能与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管理委员会签署投资协议,拟投建32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
比起上游巨头的坚固“守势”,光伏下游企业谋求“一体化”的决心和魄力则更大。抢先“押注”全产业链的晶澳科技,就迅速展开了自己的布局。公司在今年2月和3月分别宣布,拟投资34.6亿元和100亿元用于电池片、组件、电站等项目建设。
再如跨界新能源的特变电工日前宣布,旗下子公司拟在新疆昌吉准东产业园区投资建设20万吨多晶硅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76亿元。公司2021年年报显示,多晶硅的量价齐升,带动特变电工的新能源产业及工程业务收入增长57.39%,超过输变电业务,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光伏前景光明,锂电池亦加速向前。2月16日晚间,云天化公告称,公司与玉溪市人民政府、恩捷股份、亿纬锂能、华友钴业的第一大股东华友控股将共同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总投资额达517亿元,4家新能源链上企业联手拿下了这笔大单。
据悉,本次项目涉及新能源电池行业内的多级产业链,从最上游的磷矿、锂矿的资源探勘、开采,一直布局到终端新能源电池产品,同时还规划了锂电池隔离膜、铜箔等产能项目。“投建产业链一方面可以凭借长期合作优势,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各家公司还可以从合资企业利润中获得投资收益。”一位新能源行业分析师表示。
此前,欣旺达也宣布与珠海市政府合作,投资120亿元建设动力电池等相关项目;随后又与什邡市政府签署协议,自筹80亿元建设20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生产基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A股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拟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700亿元。
化工“砸钱”向“新”而生
除了“双碳”行业,围绕着新能源新材料“双新”产业,新的一轮基础建设也在不断落地。“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基础化工产业链出现明显波动,与此同时随着环保等政策的不断升级,产业链亟待全面升级。”市场人士分析称,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础化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倾向于选择以资本加速推动技术的产业化。
4月6日晚间,万华化学公告称,公司拟通过控股子公司万华化学(蓬莱)有限公司在万华化学蓬莱工业园建设高性能新材料一体化及配套项目。现阶段,已完成可研项目计划投资额231亿元,项目建设资金以自有资金与银行贷款组合的形式筹集。
近年来,“创新+投资”成为万华化学发展的重要策略。自2019年大力发展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板块以来,公司实施了多项投资或建设计划,通过产业化、一体化,加快创新力向生产力的转换效率。公开资料显示,今年1月,万华化学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在四川眉山启动,这也意味着公司在锂电材料领域又落一子。
能够如此“豪掷千金”,万华化学自有底气。最新年报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5.38亿元,同比增长98.2%;实现归母净利润246.49亿元,同比增长145.5%。截至2021年年底,万华化学账面上的货币资金超过340亿元。
向“新”而生,也是当下化工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向海洋转身、向绿色转型、向高质量转变”,确定“变身”思路的三友化工,就于近日推出了一份百亿级的投资方案,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扩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
在这份规划中,三友化工描摹出“三链一群”的具体模样,即构建“两碱一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有机硅新材料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双新”战略产业集群产业布局。总投资规模预计高达570亿元。其中,“耗资”最多的当属公司“双新”战略产业集群计划,公司拟投入约220亿元。据悉,“十四五”期间,公司还将谋划发展500MW光伏发电、5万吨/日海水淡化、溴素、镁等下游高附加值新材料等项目。
3月23日晚间,东方盛虹连发两个公告,分别是66.55亿元的“年产100万吨智能化功能性纤维项目”和74.71亿元的“可降解材料项目(一期)工程”,合计投资金额约为141.26亿元,从而打造从“一滴油”到“一根丝”的全产业链业务经营。
“化工行业都是重投入的行业,其产业周期也比较长。”前述市场人士表示,“总体来看,目前这些在建项目虽然披露总额巨大,但是分摊到两三年内依然是合理的。目前行业高景气依然在持续,快速提升产量与规模是业内公司发展的一个趋势。”
大方出手背后“家底”几何?
不过,有“下注”未来的野心,手中也要有相应的“筹码”,盲目攀高极易给公司的长远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前脚刚宣布投资140亿元进军硅料领域,后脚就计划定增募资25亿元扩产电池,打算“通吃”光伏产业链多个环节的中来股份,就因“钱从哪来”的疑虑,遭到监管问询。
具体来看,今年3月,中来股份公告了一份“总价”140亿元的扩产计划,拟投向年产20万吨工业硅及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公司表示,此举是为了破除原料成本的掣肘,通过布局光伏产业的上游环节,以抵御供应链价格波动的风险。
然而,豪迈的宣言背后,却是“囊中羞涩”。截至去年6月底,中来股份的货币资金余额为17.89亿元,其中受限货币资金8.87亿元,募投项目专用资金7.34亿元,实际可自由支配资金仅有1.68亿元,这与百亿资金需求相去甚远。
3月17日,深交所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详细说明上述140亿元硅料项目的建设投产计划安排,具体说明各阶段所需资金的金额及来源、融资计划的可行性,并充分提示相关风险。
中来股份在回复中坦言,相比于本次投资规模,公司目前实际可支配资金金额较小。考虑到既有背板、高效电池及组件、光伏应用系统业务板块发展情况良好,公司计划将上述三个业务板块在满足其自身正常经营和发展前提下的富余现金流作为项目投资来源之一。此外,其他投融资规划还包括确立分期投资策略、推动地方政府成立产业基金、推动地方政府支持项目贷款、与相关银行进行前期沟通、做好后期投资资金筹划等方式。
与之类似,安宁股份4月2日披露了一份项目投资合同书,总规划投资预算为100亿元,拟投向年产6万吨能源级钛(合金)材料全产业链项目。但截至去年底,公司的货币资金账面价值仅为21.89亿元。对此,深交所追问,此次投资是否会显著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并说明公司投资该项目的原因、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否存在利用相关公告配合股东减持的情形。
总体而言,据记者观察,今年前4个月以来,百亿级投资计划频频见诸公告,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龙头公司积极加大所在行业的投资力度,这不仅折射出行业景气度较高,而且也看出这些公司对中国经济前景十分看好。
原标题:A股公司百亿级投资频出 新能源新材料炙手可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