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举办的氢能产业高峰论坛8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外与会嘉宾围绕氢能产业发展和氢能国际合作相关议题展开研讨。他们认为,要积极有序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互利互惠原则,积极拓展氢能领域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发达国家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的布局规划。《欧盟氢能战略》提出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的多元化应用,到2024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年产量要达到100万吨,2030年达1000万吨,205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成熟并实现大规模应用;韩国《氢经济发展基本规划》致力于将韩国打造成为氢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日本“氢能源基本战略”提出要构建氢能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等。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也于近期出台,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对氢能产业作出的顶层设计,也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部分。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要达到每年10万至20万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表示:“这一目标的提出一方面强化了氢能对推动‘双碳’目标的重要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及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下,氢能的发展必须坚持绿色低碳方向。另一方面,2025年达到10-20万吨的目标,体现了稳慎发展的原则。”
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良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中国氢能产业具备规模化、效益化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翔介绍,在氢能供应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2021年氢能产量超过了3300万吨。“十四五”以来,有关地方和企业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据统计,目前在建和筹建的风电光伏制氢项目超过了40个,清洁低碳氢能供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在氢能的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初步建立了氢能全产业链生产工艺体系,在电解水制氢装置、储运设备和燃料电池方面也掌握了一批先进技术,高端装备在不断推向市场;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全国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00座。在氢能的应用市场方面,氢能在交通领域实现了率先突破,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现在大约在8000辆左右,并且逐步向火车和船舶等其他交通领域积极拓展。”
王翔表示,前不久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和产业发展定位,拓展了氢能规模化和效益化的发展空间。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现阶段落实氢能规划,要以系统视角统筹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关键、补短板”持续推动关键核心科技创新:“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氢能产业的产业链布局,要‘区域协同、场景驱动、机制体制’的创新,完善氢能产业的发展环境,加强氢能以及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探索氢能产业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张晓强认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碳中和进程中,多国对氢能寄予厚望,氢能将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氢能产业发展需要坚持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开放合作,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融入全球的氢能产业链供应链。”
与会人士表示,中日韩三国是全球氢能产业发展领先国家,在氢能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合作空间,应加强产业、技术、标准和人才等多方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在发展氢能的过程中,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都必须加快步伐,大幅降低氢的成本,以确保氢利用的收益。现阶段,电解水制氢是制备氢气的主流方式,但是这样一来,氢能的价格就会高于电能,这就给日中两国或者日中韩三国开展合作创造了空间。如果三国加强合作,相信氢能的普及速度一定能够加快。”
原标题: 坚持在氢能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开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