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锂、镍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猛涨,且愈演愈烈、环环传导,导致新能源车企不得不加快优化产品结构、上调车辆价格,引起各方高度关注。随后,经过政府和行业企业的交流,业界逐渐达成共识:本轮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超常规上涨,背离了正常的供需关系,存在炒作方为抢抓锂产能扩张前的最后窗口期,囤积居奇、蓄意哄抬物价,加剧产业链供应困难。笔者认为,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当下,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经过长期的市场培育,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逐渐由政策驱动变为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并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整体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发展成果来之不易。据统计,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基于对发展前景的看好,业界对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预判从500万辆调至550万辆乃至600万辆。因此,正是在高销量预期的刺激下,动力电池原材料供需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不可否认,电池原材料飙升有客观原因,如锂、钴、镍等部分矿山资源经历停产、破产、合并,产能有所收缩,供应端不稳定;受新冠疫情冲击,相关企业扩产计划被迫搁置或延后;我国电池生产厂商达千余家,但能成规模生产动力电池的企业仅十家左右,且电池生产线具备定制化等特点,产能发挥受车型销量等因素限制,凸显了电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短板。与此同时,一些资本看到有利可图,趁电池扩产尚未落地的窗口期,蓄意哄抬原材料价格,这对新能源车企、消费者、行业发展均带来不利影响。
例如,尽管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行业发展形势向好,但由于研发投入增加等因素影响,众多新能源车企尤其是新造车企业尚未整体盈利,处于发展关键期。然而,由于动力电池原材料非理性涨价,导致新能源车企被迫上调车辆售价,势必会影响潜在消费者的购车选择,进而对新能源汽车销量、新能源车企收益等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动力电池扩产规划终将落地,一旦产能释放,在不真实的价格传导下,对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
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最热、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吸引了各路资本争相下场,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猛涨,也是行业过热的表现之一。对此,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规律,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在此背景下,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合理引导资本。
近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装备工业一司共同召开了锂行业运行和动力电池上游材料涨价问题座谈会,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供需对接,共同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随后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22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坚决打击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推动关键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这表明有关部门正加快采取行动,打击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原标题: 打击动力电池不正当竞争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