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市民可能发现,小区内部或街头巷尾,出现了不少智能换电柜。只要用APP提前预约,用户就能扫码开柜、取换电池,电动自行车短短一分钟即可“满电复活”。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如此方便的智能换电柜颇受外卖小哥青睐,不少普通车主却并不买账,何也?
如今,电动自行车堪称“国民级出行工具”,数据显示,其国内保有量已达3亿辆,日均骑行需求约7亿次。一边是普遍使用,另一边却是难解的充电问题。由于违规充电频频引发火灾,目前许多城市都禁止电动车上楼,转而在室外设置充电桩。从室内转移到户外,实现了充电时的人车分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故风险,却并非绝对安全。而正在推开的“柜式换电”更进一步,不只省时方便,还能检测电池状态,发现异常就报警回收。如今智能换电柜叫好不叫座,并非换电模式不被认可,而是居民在“性价比”下用脚投票:无论是每月300元无限次换电,还是99元20次换电,对于非重度用户来说都显得太贵。
这道算术题,表面看是价格小账,实则折射出推广智能换电柜的现实困境。据调研,换电模式属于重资产投入,大部分物业皆按照商业模式收取电费价格和场地租金,使得点位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用户的换电费用自然下不来。然而,换电模式本属服务民众、保障安全的业务,也完全契合城市探索方向,具有长远推广意义。上月中旬,北京印发方案,明确提出“充(换)电柜为主、充电桩为辅”,相关方面也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在2022年底前力争全市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基本覆盖。看来,推广换电模式还得多方发力、系统施策,打好政策、市场及推广“组合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未来1-2年内大街小巷的换电柜也将催生年收入近千亿元的蓝海市场。目前,智能换电柜仍然处于布局推广阶段,相关部门不妨将落地方案做得更细致一些,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比如,到底怎么才能降低换电柜进小区的成本,是否可以提供政策支持?换电柜过于密集将导致资源浪费,分布太散又影响使用,布局要遵循哪些原则?一些平台的换电柜电池型号不一,不同品牌的电动车电池型号也不一,如何建立统一标准?总之,抓住布局契机,多一些“见事早”,多一些“看全局”,早做研判、升级规则,方能把好事办好。
以更大视野看,电动自行车的换电模式,对于破解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也有借鉴意义。期待换电模式普及开来,满足更多应用场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助力我们的城市在绿色车道上行稳致远
原标题:做实细节加速“换电”模式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