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系列改造,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大楼成为绿色节能建筑 本报资料图片
目前,我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城市如何实现“双碳”目标,绿色低碳建筑是讨论的热点话题。今年全国两会,围绕绿色建筑的加快推进,代表委员进行了热议。
那么,在绿色建筑推广工作上,成都是怎么做的?下一步又将如何推进?
技术+管理
改造出西南地区
首个“绿色三星”认证建筑
屋顶上,一大片排列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像平整的镜子,在“吸吮”着阳光——这是记者在位于成都的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看到的。该院高级工程师高波告诉记者,这片太阳能光伏发电面板每年能产生13000千度电,基本满足了大楼的照明需要。
一边可以自己发电,一边还节约电。高波指着天花板上的灯介绍说,在办公室内,公办区域全部使用了低功率LED照明灯。这种照明灯比传统的照明灯更亮,寿命是传统照明灯的两倍,却可以节能至少50%。一边增收,一边节支出。高波算了一笔账:经过改造的大楼与同类建筑相比耗能降低了50%,每年可节约60万度电,可以满足200个普通家庭全年用电的需求。
“科技楼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包括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垂直+屋顶绿化、空气质量在线监测、雨水回收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智能灯光+空调控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集成智能化系统、外窗外遮阳技术等十余项。”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华向记者介绍。
除了技术,大楼低碳绿色运行的“法宝”还包括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大楼采用的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后端设置参数,人工智能对能源进行优化控制,比如自动调节水量大小、空调功率等,提升能效利用。
通过一系列的绿色节能改造,这幢始建于1985年的大楼,获得了西南地区首个“绿色三星”认证,这也是国内绿色节能建筑的最高级。
“十三五”期间
成都全市绿色建筑总面积
累计突破2亿平方米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建议,将省级高星级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纳入省级城乡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奖励申报范围。对实施绿色建筑成效显著的企业,在其资质年检、升级换证、信用评价中给予免检、优先和加分等奖励。
同时他认为,支持建筑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技术,鼓励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推进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符合条件的应按规定实施税费减免。
而全国人大代表、金晶科技董事长王刚认为,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耗减碳,不仅要完善建筑工程验收规范,做到规范和标准符合“双碳”战略新要求;更要面向既有建筑“自能源化”升级改造的大市场,动员好各方力量、采取多种可行方式,把“开源与节流”文章做好做强。
“我国既有建筑存量规模巨大,提高建筑能效、实施产能建筑变革,推进建筑脱碳意义举足轻重,实施建筑自能源化改造的市场空间也十分巨大。”他表示。
去年11月,成都市住建局印发《成都市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中介绍,“十三五”时期,成都全市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43万平方米;建立了“成都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信息化系统”,实施69栋共286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绿色建筑全面覆盖全市新取得建设用地项目,总面积累计突破2亿平方米,并形成了天府国际机场绿色片区、新川绿色生态城区等规模化应用成果;245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建筑业发展规模的目标。在提升绿色建筑性能和品质方面,该《规划》提出建立和完善建筑业绿色供应链,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努力推动全市建筑业实现绿色发展。在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方面,降低既有建筑能耗水平,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累计实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不少于200万平方米,全市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6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
去年5月,成都市住建局、发改委、经信局、教育局、司法局、市场监管局、机关事务局7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印发成都市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建立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体系、行政监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绿色建筑实施规模稳步增长,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要求。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不低于70%;到“十四五”末,全市建筑绿色品质和住用舒适度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建设方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生态环境效应。
原标题:今年成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不低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