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韬股份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履历缀满可见的光环,无论是旗下子公司雄韬氢雄、雄韬氢瑞,还是投资孵化的一系列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都取得了斐然成绩,并在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雄韬股份在氢电这一全新领域势如破竹的,是不断自主创新的刻骨理念,是汇聚及培养人才的体系化实力,是沉淀电池行业近30年的战略思考能力。
雄韬氢瑞总经理陈宏
近期,雄韬氢瑞总经理陈宏接受了高工氢电的专访,深度阐释了雄韬股份及雄韬氢瑞超强的内在实力与氢能战略。陈宏经历了雄韬股份从铅酸到锂电再到氢电的完整开拓历程,是在雄韬股份集团体系下长期熏陶出来的骨干力量,对电池产业发展逻辑理解深刻,管理运营经验极为丰富。如今作为雄韬股份氢电业务的重要带头人,他又将如何掌舵?
掌握“微笑曲线”两端
伴随着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以及市场减碳需求的增长,目前氢燃料电池行业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快速发展阶段。由于行业前景大好分食者众多,竞争也非常激烈。绝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运营资金压力极大,行情稍微有点波动,可能就会应声倒下。从产业发展逻辑来看,未来八大零部件企业都只可能留下TOP5甚至TOP3,会经历一个残酷的洗牌过程。如何不倒在行业蓬勃发展的前夕,是氢电企业面临的首要命题。
在陈宏看来,氢电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冲出重围的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微笑曲线”两端:一端是资源,包括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另一端是最终的用户,包括赢得客户信赖、塑造顶尖品牌等。大部分处于“中间”的企业会活得很艰难,最终或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在掌握技术方面,我们需要有基础的沉淀、材料的革新及充分的验证,这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做到的事,一定要更加有耐心。”陈宏说。目前核心材料(包括催化剂、碳纸、质子交换膜等)采用进口产品比例大,国内出现了很多企业,但产品要真正用在市场上,需要有一个不断交叉试错的过程。示范期到2025年结束,但核心材料国产替代的进程未必结束。
从燃料电池验证来看,装车需求的寿命是2万小时以上,真正合格的产品,需要庞大的数据积累和支撑。如果产品还未做好充分的验证,是存在风险的。企业唯有潜心钻研技术,扎实先做好每一个小项,将根基筑牢,才能规避风险,赢得市场。
需注意的是,既要常年维持高额的研发投入,有些技术又不能马上“变现”,氢电企业“命悬一线”将会是常态。如果没有很好的机制帮助它们活下来,它们必然会先求生存,很可能行为就会变得短视,造成恶性循环。
对此,陈宏认为:“必须善用资本的力量,包括民间、国家资金支持,或者成为科创板企业。”
发挥人才与工艺优势
由陈宏执掌的雄韬氢瑞,主营业务是燃料电池电堆的研发与生产。燃料电池电堆拥有高技术门槛,核心技术涉及的知识领域交叉很深,从材料到机械再到水热管理、电化学,甚至包括金属防腐、成型等。这需要企业构建一支高端人才队伍,才能打造出拥有高性能的电堆产品。
而现阶段的氢电行业人才普遍欠缺,非常考验企业汇聚人才的能力。此外,行业尚处于商业导入期,企业投资回报周期很长,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否有耐心去潜心钻研技术,并伴随企业一同成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是氢电企业面临的深层次难题。
也许在企业发展初期,可通过合伙人机制、股权激励等留住核心技术骨干、高层管理人员;而一家企业要实现批量化的精益生产、成规模的市场销售推广,还需要一批基础扎实的中层人员及基层人员支撑。如果各类激励不够,导致这些人员不断轮换,也不利于技术与工艺的积累,以及企业的健康成长。
“雄韬一直很重视人才,相对初创企业有优势的是,人才可以在内部三大板块之间‘流动’。比如我从铅酸板块到锂电板块再到氢电板块,我还把公司的销售冠军拉进氢电板块,由他培养出优秀销售,一起创新商业模式及业务场景。”陈宏透露,除了人员外,资源也可互补,不仅能将氢电用在车上,也可用于雄韬深入布局的通信基站领域,有利于快速形成效益。
在精益生产方面,氢燃料电池从研发到小批量生产,再到百台级、千台级的生产,中间存在着不小的“鸿沟”,可能样品没问题,但后续百台级、千台级的生产会出现问题。目前很多初创企业没有批量化的产品生产经验,缺乏工程化的能力,又没有可以不断进行产品试错的机会,导致短期内难以承接批量化的市场订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常负责精益生产的人才都是通过产品出货量、良品率如何,依靠这些指标来进行激励。受多重因素影响,目前氢电企业普遍未能实现持续批量出货,那么针对这部分人才的激励难以落地,长此以往势必难以留下来。而作为在电池领域拥有近30年生产运营经验的雄韬股份,拥有众多经验丰富的现场精益生产管理人才,不同板块之间可以充分协调互动,展现出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及生产运营经验,是公司的一大优势。
陈宏表示:“我们秉持正向设计理念,遵循从材料体系到基础零部件再到产品的开发过程。依托整个集团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团队在设计产品时,会把工程化的设备考虑进去,并同步完成批量化生产的工艺。我们立项开发并不是为了做样品,而是能够批量生产的、要推向市场的产品。我们不会拿客户去做实验,不会拿市场去做实验。”
在产品设计上,雄韬股份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众所周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行离不开锂电池,通过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的结合,深度分析、仿真及不断测试,可以将氢耗降到极致。雄韬同时拥有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双方的优秀产品打造能力,如果将两种产品及控制策略上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包括软件、控制算法方面的高度集成,将极具竞争力。比如目前重卡耗氢10公斤/百公里,雄韬的目标则是降至6-7公斤/百公里。
雄韬集团氢能战略与战术
雄韬股份已掌握了材料、关键部件、电堆及系统等全链核心环节技术,选择全盘布局的原因在于:基于正向研发需求,让自身充分掌握核心技术,经过充分验证后为客户提供可靠产品,同时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更好地推动产品应用落地。不过,雄韬股份成功塑造“闭环”产业体系背后,其实早已开始了“开放”的步伐。
以雄韬股份旗下雄韬氢瑞和雄韬氢雄两家公司为例,两者都是独立运营的主体,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但这不是封闭的产业链关系,而是开放的创新协同关系。各家公司独立运作,产品销售及采购各自面向市场,彼此之间只是同等优先和优惠的供应或销售关系。
陈宏进一步解释:“雄韬很早将系统和电堆业务分开运营,目的是为了让两家公司在市场上去各自PK。从氢瑞来看,电堆要用在系统上,是非常深入的链接。我们的团队需要与系统客户做很多技术交流,包括空气及氢气压力、湿度控制、温度等很多细节,如果自身既做电堆又做系统,会让系统客户有些忌讳;从氢雄来看,它也需要根据下游客户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电堆。双方在与同行有很多的合作与竞争的情况下,独立运营对双方都很有帮助。”
雄韬股份旗下还有知名膜电极公司武汉理工氢电,另外还参股了多家知名产业链企业。“雄韬在铅酸领域就被誉为‘黄埔军校校长’,有点类似教育家,是培养人、教育人,再让其独立成长。在氢电领域,雄韬先期投资孵化了很多氢电企业,未来也都会让它们各自独立成长。”陈宏说,对于雄韬而言,赚钱是重要的,但对社会有贡献才是更重要的。
雄韬股份以铅酸电池起家,后来陆续培养了锂电、钠离子电池、氢电业务,未来更看好钠离子电池、氢电;钠离子电池未来可能会比锂电成本更低,吃掉锂电部分市场,而氢电也会有自己适用的发展空间。未来雄韬股份可能仅作为一个资本平台,不断发掘创新性的业务。
雄韬氢瑞产品规划与公司未来
在专访的最后,陈宏向高工氢电透露了雄韬氢瑞的产品规划。公司石墨电堆产品已经推出了一代(A1电堆),且有了叠加一些新技术进去的“升级版”,属于量产产品;A2工程样堆已进入验收阶段,从工程样到批量大概8个月。A系列电堆功率主要应用于100kW以下场景,其中A1电堆已给很多家企业送样,雄韬氢雄已批量使用,预计2022年会有几十台到百台级的订单。
雄韬氢瑞石墨电堆还有J系列,该系列电堆功率覆盖100-200kW。目前J系列工程样堆已做完,预计2022年将推出;还有一款大功率系列的金属电堆,与知名乘用车企业联合开发,届时堆、系统、车将同步推出。“这家车企选择我们,是因为我们拥有正向设计经验,可以严格按照16949标准去开发,且拥有深度体系化运营经验。”陈宏透露。
一向勇于创新的雄韬氢瑞团队还储备了新型电堆技术—— “纸电堆”。技术灵感来源于铅酸产业化的工艺技术,目前这个技术处于初期阶段,可能对行业而言是颠覆性的。目前公司碳纸双极板的厚度可以做到0.8毫米,厚度与金属板相当,而耐腐蚀性能远超金属板。
在陈宏的心目中,雄韬氢瑞要做用户买得起,用得放心的电堆,简单而言就是高性价比、高品质和高安全性。雄韬研发制造电池已有近30年历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并将所有细节工作落实到开发过程中,包括产品研发、品质控制、产线布局以及大数据分析,最终交付给客户满意的产品。
从公司发展来看,目前雄韬氢瑞团队有近100人,在近2-3年时间里吸引了很多博士硕士加入,一起加油干氢能事业,整个团队氛围非常好,并形成了积极进取、协力向前的公司文化。身处氢能行业容易短视而导致很难成功,唯有核心人才聚集在一起,才能成就一家顶尖企业。而雄韬氢瑞在集团的孵化下,具备了成为顶尖企业的潜质。
原标题:雄韬股份决胜氢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