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蒙东电力市场超14亿元的偏差考核费用引起广泛关注。
内蒙古东部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下称“蒙东电力交易中心”)近日发布《关于市场主体电量申报失误导致巨额偏差费用的警示通报》(下称《通报》)显示,近期,该中心在组织开展2022年1月份结算时,发现某电力用户(下称“电力用户A”)1月份负偏差考核费用高达146874万元,明显超过该用户的市场化用电合理费用水平,交易中心核实情况后最终免除了其经济责任。
巨额“乌龙”如何产生?又给了电力市场哪些警示作用?
一字之差引来天价账单
何为偏差考核?电力不能大规模储存,发电和用电需要维持瞬时平衡。电力中长期交易合同电量均为预测值,合同用电量和实际用电量的差额即为偏差,超出各地规定的范围,就要面临一定考核。
假设某省规定偏差考核范围为±4%,若用户申报用电量100万千瓦时,实际用电96万-104万千瓦时可免除考核,小于96万千瓦时或大于104万千瓦时则被纳入考核范围,需要依据一定规则向电力交易中心交纳相应偏差考核费用。
《通报》显示,蒙东电力交易中心于2021年12月中下旬,组织开展了2022年1、2月份蒙东地区电力用户与售电公司线上绑定和月度预购电量申报工作。电力用户A根据本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委托售电公司B通过蒙东电力交易平台开展2022年1、2月份月度预购电量申报,拟申报电量计划为每月1260万千瓦时。
实际操作过程中,售电公司B代替电力用户A登录蒙东电力交易平台(电力用户A已告知售电公司B平台账号、密码等信息,完成了2022年1、2月份月度预购电量申报,申报电量均为1260亿千瓦时,较拟委托申报电量扩大了10000倍。申报完成后,电力用户A并未及时登录电力交易平台进行查看和操作。
《通报》指出,按照电力用户A与售电公司B已签署的委托协议约定,电力用户A由于1月实际用电量远小于平台申报的1月份预购电量计划,因此需向售电公司B支付负偏差考核费用146874万元。
“1260万千瓦时和1260亿千瓦时,一字之差将面临巨额考核费用。由于此次‘乌龙’事件没有给电力系统造成实际损失,最终免除用户的经济责任,但给予了其警示教育。”某售电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风险管控敲响警钟
本次“乌龙事件”不仅反映出部分市场主体安全操作意识淡薄,更凸显了蒙东电力市场对潜在风险的预警和纠错能力不足。
“蒙东地区2021年全年市场交易电量600多亿千瓦时,这就意味着,这家售电公司填报的单月电量1260亿千瓦时是整个市场全年交易电量的两倍之多。”在谈及交易平台风险管控举措时,鑫诺律师事务所律师展曙光向记者坦言,这么大的数据,是怎么填报成功的?系统有无风险提示?“若对单一主体购电量没有限制,市场很容易被操控。”
上述《通报》指出,此次事件中,电力用户A将本企业账号、密码告知售电公司B,委托售电公司B登录电力交易平台代为进行操作,存在明显的账号安全意识淡薄,以及平台填报操作不严谨、事后信息核对不及时等问题。
“用户把登录名和密码也给了售电公司,确实要警惕。电力市场建设如火如荼,用户很难像以前一样只做甩手掌柜。”上述售电公司工作人员说。
零售市场管束边界存争议
该事件又牵扯出两个新的问题,首先,用户与售电公司交易的零售电量到底要不要进行安全校核?
对此,中嘉能首席交易官张骥指出,一部分观点认为,零售市场的合同都是电量交易的物理合同,签约多少就要执行多少,应该涉及安全校核。比如四川电力交易中心规定2022年签约电量必须在2021年用电量的85%和110%范围内;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只有售电公司和电厂交易的批发电量才需要安全校核,因为这部分电量与电厂实际发电量直接相关,而零售电量并不需要校核。
“安全校核的目的是确保电网供电安全,零售电量因不直接关系发电侧,所以安全校核不是必须的操作。”西部某省电力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但上述事件警示,交易平台应该要做安全校验,需要有异常提醒、安全验证、再次确认等提示功能,不能等到结算时才发现问题。”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争议点是,电力交易中心在零售侧该管啥、不该管啥?
根据电改“9号文”,电力交易机构主要负责市场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负责组织市场交易,提供结算依据和服务,汇总用户与发电企业自主签订的双边合同,负责市场主体的注册和相应管理,披露和发布市场信息等。
“但当前,交易中心除了作为平台,还充当了管理部门‘角色’,执行仲裁权(执法权),并不符合‘9号文’要求,这也是国家大力推进交易中心股份制改造的原因,目的就是要还原其组织交易的平台本质。”展曙光认为,等到电力市场发展成熟后,零售侧应该转为由售电公司负责结算。
原标题:蒙东电力市场“乌龙”事件引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