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 » 正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祥龙课题组在锂金属电池负极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日期:2022-02-16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qianjiao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消息,金属锂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相当于商业化锂电池石墨负极的10倍)和极低的电化学反应电位,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新一代储能电池(锂硫、锂空、固态金属电池等)负极材料。然而,以金属锂作为负极存在相互牵制的挑战,包括充放电过程中的锂枝晶生长、固态电解质界面膜不稳定性及伴随的巨大体积变化等,不仅降低电池效率、缩短使用寿命,还带来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长期制约其实际应用。

针对上述难题,各种方案已被广泛示范,如电解液成分的调控、人工界面膜的引入、三维集流体的构建等。然而,面向实际应用及超厚电极电池发展需求,在高面负载和高电流密度下实现其稳定循环仍极具挑战性。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祥龙研究员一直致力于储能杂化材料的结构设计、系统工程、构效关系及应用探索,包括锂离子及锂金属电池。

最近,由叶脉获得启示,李祥龙研究员及其团队提出一种宿主空间调制策略,采用木头碳化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出一类具有自支撑三维结构的碳纳米纤维网络均匀覆盖的低迂曲度碳质微沟道垂直阵列(CTC),用于锂金属复合负极(图1)。

图1

该三维宿主材料模仿叶脉中的“协作分工”,一方面,低迂曲度碳质微沟道不仅可容纳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还提供长程范围内锂离子的均匀、直接和快速输运通道;另一方面,均匀覆盖的碳纳米纤维网络通过强的毛细作用提高电解液亲和力,从而作为局部储液池、促进锂离子在短程范围内的均匀分布和沉积。

基于碳质微沟道和碳纳米纤维的空间协同及锂离子输运和分布的分工协作,CTC可承受极端的面负载和面电流密度,在不同高面负载和高电流密度下表现出高的锂沉积效率及循环稳定性,且兼具高安全特征。该研究成果为高性能锂及其他金属负极的设计、构建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


该项工作以“Spatially Hierarchical Carbon Enables Superior Long-Term Cycling of Ultrahigh Areal Capacity Lithium metal Anodes”为题于2022年2月11日发表在Matter上,第一作者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张思远,通讯作者是李祥龙研究员。

据了解,李祥龙研究员的研究领域为新能源碳无机杂化材料,主要包括:杂化材料的结构设计、可控制造及结构性能相关性研究;杂化材料在锂离子和锂金属电池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原标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祥龙课题组在锂金属电池负极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电气新科技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