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能源危机警报频传
2021年9月以来,因供给受限、需求攀升、库存低位、极端天气等多重因素叠加,全球能源危机警报骤然拉响。全球天然气价格、油价、电价飙涨,其中欧洲电价攀升至10多年来最高水平。德国和西班牙的2021年9月电价较2019年、2020年平均价格上涨超过200%;英国出现部分能源供应商倒闭,加油站遭恐慌性抢购的情况;德国莱茵电力和天然气公司因供应压力突然解除与数百家用户的能源供应合同;黎巴嫩因两座主要发电站停摆而举国停电;巴西油价不断攀升,导致卡车司机罢工抗议,民众在加油站外排起长队;印度煤炭供应严重短缺,多个城市面临停电窘境,旁遮普邦、拉贾斯坦邦等被迫采取限电措施;邻国日本通胀升温、电力紧缺,高峰时段电力供应现货价格折合人民币2.76元/千瓦时。
二、“荒”而不慌,我国从容应对
相比而言,我国受全球能源危机影响,前段时间虽然出现局部地区短时限电,能源问题也一度令人担忧。不过,在政策层的快速反应和各方的积极行动后,我国能源供应总体平稳,民生用能及价格得到充分保障,无不彰显了我国体制机制优势和能源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巨大成效。
一是政策先行,以快治荒。2021年10月,国常会提出,从民生优先、推动煤矿尽快释放产能、支持煤电企业增加电力供应、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风电和光伏等基地建设、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六方面做出部署,要求各地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做好有序用电管理,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反对不作为、乱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随即发布通知,部署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在“放开两头”即放开发电侧上网电价、用户侧销售电价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标志着电力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是多级联动,高效协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服务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障煤电、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生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产煤大省组织省内有关煤炭企业与被保供省(区市)发电供热企业对接签订中长期合同。国有煤企将煤炭保供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上下严阵以待,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地完成任务。铁路部门全力做好电煤保供运输工作和相应运力衔接。
三、能源发展与市场化改革成效显现
当然,我国能在此次能源危机中从容应对,除了体制机制的得天独厚,更有能源产业多年不懈发展和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厚积薄发。
一是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2019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39.7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能力的提升为保障能源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多个国家石油储备项目建成,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煤炭生产运输协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电力安全稳定运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二是能源供给结构质量进一步提升。2015-2019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63.7%降至57.7%,降低了6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由12.1%增至15.3%,增加了3.2个百分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分布式供能系统越来越多地满足新增用能需求。
三是能源技术突破效能逐步显现。火力发电和污染控制技术世界领先、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开发并广泛应用,水电装备制造、关键技术、建设能力全面领先世界,陆上风电形成了完整的大容量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和装备制造技术体系,三代核电技术与四代高温气冷堆研发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
四是市场化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经过持续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在空间范围上覆盖区域、省级,在时间周期上覆盖年度、月度、月内的中长期交易及日前、日内实时电力现货交易,在交易标的上覆盖电能量、辅助服务、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等交易品种的市场体系结构,电力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多,交易规模及占比持续扩大,市场开放度显著提升,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2021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3778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3%,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45.5%,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全国电力市场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合计为3040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8%,为用电价格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供稿/国家发改委体改司)
原标题:从能源危机应对看我国能源发展及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