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新能源是“干净但不稳定”,煤炭是“稳定但不干净”,两者的相互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中大商业评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以新能源为重点方向和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是基建投资的重点,这就为风光储全面跨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政策基调。
从2020年“双碳”愿景提出,到2021年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基本确立,再到202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双碳目标的定调,我国“双碳”工作的思路愈加清晰,路线方针更加准确。
在2021年能耗双控政策快速推进中,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及拉闸限电限产等纠偏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改善,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双碳”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正确的路线是“尽早实现能耗(能耗总量和强度) ‘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碳减排总量和强度)转变”, 按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国信证券2022资本市场年会”上的说法,碳中和目标不仅是一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也是一个重大的技术创新和投资机遇,还是一场配套的制度变革和创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便是友好有效的应对之策,要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而“双控”转变则在于科学考核和精准算账,体现更科学性的机制设计,在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同时,可以促使政府在控煤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之间寻求平衡,避免影响民生和经济。
在能耗“双控”模式下,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策只是让能耗得到控制。而碳排放“双控”模式下,由于政策发力点和考核指标不同,效果将显著改观,绿电将成为刚需,其消纳形势将大大改善。
GF60专家委员会委员彭澎指出,新双控政策明确未来的考核不再是单独的用能总量,而是考核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如果地方政府有能力把增量部分都变成零碳能源,那么将实现“经济增长+用能增加+完成指标”的完美场景。
“十四五”时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蓄势待发,同期电力市场化改革需要攻坚破难,统一市场框架有待实践成熟,煤电、绿电、抽水蓄能价格机制亟需完善,电价改革要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多措并举下有望带动“发输配用”全环节变革。所谓“新型电力系统”,按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的说法,就是指电力系统要实现电力电源清洁化、电力系统柔性化、电力系统数字化,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
储能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必需环节,在能源变革和新能源消纳中,正以功率价值、容量价值和能量价值三大价值发挥,将成为完成电力系统转型中除智能电网和特高压之外又紧密相关的三大基石之一。
从产业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看,由于新能源汽车、风电和光伏行业的加速渗透和强力拉动,电力新能源板块未来5年将处于持续高景气度,虽然储能还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启动导入阶段,但增速最高,预计储能、光伏和风电未来5年的增速分别可达80%、20%、7%(安信证券研究)。储能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企业产能释放明显加速。以“宁王”为代表的储能企业布局已经全面展开,2020年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收入不过19.43亿元,而到2021年上半年就超过46.93亿元。
来源:WIND和安信证券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这意味着,未来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存在8倍空间。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球已公布动力和储能电池投扩产项目超过2TWh,其中国内总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扩产就超过了1.4TWh。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二级巡视员刘亚芳日前表示,预计今年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超过400万千瓦。“十四五”是贯彻落实我国“双碳”目标的战略关键期,是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是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期。她特别强调,要加快完善新型储能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研究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促进储能成本合理分摊和疏导。
中国化学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分会秘书长刘勇介绍说,“十四五”是新型储能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需加快建立有利于新型储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未来储能产业的发展能力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取决于集成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储能系统成本的降低,当然顶层政策设计和市场机制如何联合推动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发挥是绕不开的坎。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也表示,风光发电成本过去10年以来一直都在下降,相信储能的成本未来5年会有3倍左右的下降空间。
进一步而言,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提速,有利于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在电源侧,2022年起国补全面取消,风光大基地与整县推进如火如荼,大规模清洁能源发展势不可挡;在电网侧,新能源消纳压力骤增,坚强智能电网、特高压与储能建设并举,电网设备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在用户侧,源荷互动频繁,综合能源服务风起。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得到深化,推动实现“纵向源网荷储协调,横向多能互补”目标下更多“一体化”项目落地,进一步促进储能与源网荷的协调规划。
可以预见,全球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加速调整,风光储输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有望引领储能行业发展新格局。
作者:何卓新(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标题:此“双控”非彼“双控”,储能发展迎五年黄金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