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得益于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有关政策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呈现强劲趋势。多种储能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消纳、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有源配电网、微电网,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新型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削峰填谷等市场化应用规模稳步扩大,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可见,这是今年底4GW装机规模的7.5倍。这也意味着,2022-2025年期间,新型储能存在至少26GW的成长空间。
8月31日,国家能源局《并网主体并网运行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电力系统辅助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正式将新型储能作为市场主体,纳入国家并网运行管理及辅助服务管理中;9月,国家能源局又发布《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办法)》,引导产业发展。
另外,《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等进一步扩大储能需求及应用空间。
据行业统计,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02亿千瓦,突破10亿千瓦大关,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85亿千瓦、2.99亿千瓦、2.82亿千瓦和3534万千瓦,均持续保持世界第一。
未来风电、光伏未来装机潜力巨大。第一,全国25个省、市、区已有676个县、市申报了整县光伏试点,以每县20万千瓦新增装机计算,新增量将达到13452万千瓦。第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在推进100GW大型光伏、风电基地建设。第三,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同时,今年“双控”政策出台期间,全国多地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其中,部分是运动式减碳所致,另一部分则是风电、光伏出力不够所致。东北多地的停电问题暴露了风电、光伏间歇性、不稳定的短板。因此,大力发展光伏、风电装机,必须配置大量的储能。
新能源+储能发展潜力巨大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陈海生表示,今年是“新能源+储能”的爆发之年,得益于国家“双碳”战略的带动以及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新能源+储能”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国家以及地方也出台了多个支持政策。今年以来已经有21个省份发布了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的方案,有14个省份还明确了2021年年度的规模指标。据不完全统计,其中“风电+光伏”发电的总装机是127.8吉瓦,如果储能容量按10%算,预计应该达到12.78吉瓦左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33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但距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设定的3000万千瓦发展目标仍有很大的缺口。按照这个目标,未来4年新增新型储能每年的装机都达500万千瓦以上。
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上升为“顶层设计”
储能写入多省两会政府报告、十四五规划
17省下发配储要求
提供补贴奖励推进储能发展
储能写入多省两会政府报告、十四五规划
17省下发配储要求
提供补贴奖励推进储能发展
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据统计,到目前,安徽合肥市、陕西西安市、广西贺州市、湖南、海南、河南焦作市、青海等7省/市已经明确出台了光伏配储能相关补贴政策。其中安徽合肥和青海的补贴支持力度最大,针对光储系统应用,均是自项目并网次月起给予储能系统充电量1元/干瓦时补贴,只是安徽同一项目年度最高补贴100万元,青海则是不超过50万。除此之外,内蒙、安徽、甘肃、广东、湖北、吉林、宁夏、青海、陕西、西藏、云南、广西等12个省将“光伏+储能”写入了“十四五”规划。
刘亚芳表示,“十四五”是贯彻落实“双碳”目标的战略关键期,是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是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期。
未来随着电价差进一步拉大,储能市场会进一步爆发!
原标题:2022年,新能源+储能将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