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到13.2万吨,同比增长57%;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达到84.6%;行业集中度进一步较高,前10家产量占比达到91%,前5家达到77%。在企业加紧复产扩产、产品价格稳中有降的当下,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已经不仅仅关乎企业下一步的市场拓展,更将直接决定其生死存亡。一场关于多晶硅生产成本的博弈就此展开。
电价优势:押宝西部能走多远?
技术进步将带来多晶硅生产耗电量大幅下降,电力体制改革和特高压技术将把全国范围内的电价差异缩小,西北部地区的电价优势能保持多久还很难说。
从目前的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多晶硅价格反弹至25美元/千克以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生产成本在25美元/千克的多晶硅企业已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君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张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降低,“25美元/千克”这一成本生死线会进一步收紧,部分仍处于盈亏平衡点甚至亏损的企业已经坚持不了多久,很快将被彻底挤出市场。
迫于生存压力,考虑到多晶硅生产的电耗成本占到总成本的三成以上,而我国西北部地区的电价相对低廉,很多企业便把宝押在了该地区的区位优势上。目前看来,国内开工的多晶硅企业半数以上位于西北部地区,计划新增产能的大部分也位于西北部地区,就连部分中东部的多晶硅企业也在酝酿将工厂迁移至西北部地区。
“多晶硅企业之所以趋之若鹜地奔向西北,首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电力价格便宜,通过协调利用当地已建成的自备电厂,大工业用电普遍在0.2~0.4元/千瓦时,能有效降低成本。”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世江为记者分析了在西部地区新建工厂的优势,“其次,当地可配套煤炭等矿产资源,将其变现后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再次,投资较低,千吨产能平均投资可降至2亿元,能减少资本支出,降低折旧;最后,多晶硅产业具有明显后发优势,可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和先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能耗和物耗。”
但是同时,王世江也指出了西北部地区的制约因素:一是环境容量较小,生态较为脆弱,再加上这几年高载能产业纷纷向该地区转移,新上多晶硅项目可能会受到限制;二是水资源较为匮乏,而多晶硅生产除了电耗高之外,水耗也不低,这样可能会限制工厂的布局;三是若将现有工厂西迁,设备可利用率不高;四是人才方面的制约。
按说这些利弊都摆在眼前,企业大可自行取舍,但是张为仍向记者强调,由于技术进步将带来多晶硅生产耗电量大幅下降,再加上电力体制改革和特高压技术将把全国范围内的电价差异缩小,所以未来西北部地区的电价优势能保持多久还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