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电池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日前北京市通州区某小区因电动自行车在室内充电时爆炸致5人死亡,再次敲响警钟。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规定禁止电动车上楼充电。但为何该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小区集中充电设施严重不足。以当前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计算,全国至少需要1.5亿个充电插座,但实际上只有约500万个。二是公共充电设施收费不合理。已有的充电设施大多为营利性产品,部分公共充电场所价格高,公众长期使用难以接受。三是入楼、入户禁令难以实现。居民们对室外停放电动自行车心存顾虑,担心电池或电动自行车被盗等。
在老旧小区集中充电设施改造、新建小区设立集中充电设施、城市公共区域设立智能化充电柜等方面,各地进行了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目前存在按“时间”计价、按“功率”计价和按“电量”计价三种模式,充电计费以量计价相对合理。例如:山东省发展改革委起草了《关于电动自行车用电价格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就明确电动自行车充电费用计价单位为“元/千瓦时”。
其次,保护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的投资人利益至关重要。北京市石景山区积极探索由政府出资、专业公司代建、单位配合的商业模式,由区金融服务办协调保险公司,将电动自行车充电棚纳入区公共管理综合保险,每年由区财政拨款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施完整好用。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电价不一、场地协调困难等问题,而且让业主获得良好的体验,进而养成在充电棚充电的好习惯,高使用率也加快了充电桩企业的成本回收。
再次,另一个实现集中充电的方法是换电模式,通过“以换代充”模式降低安全隐患。传统的充电桩模式需要1小时以上,而换电仅需3~5分钟,有的甚至只要1分钟,速度相当快,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随用随换。换电模式在骑手、快递小哥等商业配送服务人群中使用较为普遍。其中,“共享电池”服务引人关注。这项服务类似于“共享充电宝”,使用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只需要签订一份合同,交一笔押金,下载一个App,就可以租赁共享电池,也可以整车租用,极大解决了配送人员对电动车续航需求量大的难题。
换电模式的本质是一种以电池为核心、换电柜为服务载体、整车为切入点的新生态业务。这种模式可有效降低安全隐患,运营商能实时掌握电池充电状态,而换电柜有联网监控功能,且布柜位置远离易燃易爆区域。换电模式适合老旧小区无集体充电场所的问题,也方便管理。
在政策扶持层面,须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财政补贴、相关标准制定等工作。一是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将电动自行车充换电网络建设纳入国家新基建目录,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布局;将“在老旧小区和新建住宅小区建设或改造集中充电设施”纳入政府重点项目,明确年度计划、目标,并加强督导落实。二是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从当前公共充电补贴以“桩补”为主格局,转变为充换电模式并重,引导地方政府给予“集中型充电站”电费补贴。三是加大相关技术及标准的研发和制定。重点支持研发充换电式电动自行车、电池、电柜的核心技术。加快出台《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尽快制定智能充换电柜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从源头上提升电动自行车充换电的安全性、兼容性和规范性。
在主体培育层面,要加快发展领军企业、专业服务公司和运营网络平台,共建产业生态圈。一是重点培育行业领军企业。金融机构可通过贷款贴息、投资补助等方式,鼓励相关领军企业积极探索直营、加盟等多样化的商业模式。二是加快培育产业链专业服务公司。完善产业配套,构建充换电模式商业支撑体系。积极培育电动自行车维修、电池运维养护和配送、充电桩融资租赁等运营专业化公司。三是建立综合性运营平台。围绕用户需求,实现预约、查询、支付及远程操控的“互联网+充换电”等服务,拓展增值业务,提升用户体验。
要解决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问题,还需要多方共同协作。比如,物业公司要站在居民角度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消防部门要科学研究如何保障社区充电车棚装置的安全,社区要协调好居民、企业、物业各方关系等。
(作者:刘文婷,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安全产业所安全科技与服务研究室主任)
原标题:破解充电难题宜堵疏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