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规模第一”指的是产能规模第一,而不是产量。其实汉能产量并不高,历年的组件出货量排名榜单中都找不到汉能的名字,如此巨大的产能规模,却没有相应的产量,要不就是汉能自己宣传的产能规模虚高,要不就是汉能的产能利用率很低,都不是好事。
其次,“技术第一”,指的其收购的Miasole的铜铟镓硒(CIGS)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15.7%,并获得获得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的最高转化率达到20.5%,的确挺厉害。但是汉能没有公开此技术的度电成本,不管什么技术的太阳能组件生产的电都是相同。
因此目前在太阳能行业,真正重要的只有度电成本这个指标,假使某项技术转换率很高,但成本也高,那消费者并不会因为转换率买单。目前业内的薄膜王者Firstsolar也不是仅靠转换率而成功,其度电成本相对于晶硅电池也很有竞争力。
除了技术路线分歧外,汉能太阳能的商业模式也颇具争议,其商业模式简单概括就是“自产自用,捆绑政府”。目前汉能在全国有九个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双流、武进、禹城、邳州、双鸭山、青海等地。对于汉能目前的产量规模,九个基地似乎有点太多太散,产量比汉能多十几倍的英利目前也不过七个生产基地。显然汉能建设那么多基地并非出于生产考虑,而是出于其他目的。
虽然汉能在太阳能领域的玩法,让很多业内人士看不懂,很多著名
光伏企业的高管对汉能的做法公开表示不满。但这并不影响李河君在光伏领域的布局,之前同宜家在全球合作,最近汉能又高调宣布同特斯拉展开合作,还赞助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锦赛,这样的营销方法着实赚足了眼球,而且效费比也很高,效果堪比英利赞助世界杯,李河君真不愧是一个精明的商人。
写到这里,笔者其实认为以晶硅技术为主的主流光伏界应该给李河君一点时间,人家当年搞金安桥水电站的时候比现在困难多了。那个时候,真的没多少人相信李河君能够把电站建起来,但他硬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办成了。相较彼时,现在李河君手里的牌好多了,手里握着美国和欧洲的优秀研发团队,家里还开着水电印钞机,可以说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也许过不了几年,真的能够颠覆光伏行业,再造一台印钞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