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光伏电站生态碳汇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光伏产业创新中心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荒漠化光伏电站碳通量监测工作。
“依据2021年6月至9月的监测数据,共和光伏电站区域的净生态系统交换量(gC/㎡/月)分别为-4.06、-10.79、-11.41,均为负值,表明区域生态系统每月从大气中净吸收二氧化碳,光伏电站建设为生态碳汇做出重要贡献。”光伏产业创新中心北京分公司负责人、光伏生态课题组成员邹鹏辉说,开展光伏电站碳收支特征、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区域生态固碳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揭示光伏电站生态改善与碳汇减排协同发展的相互关系。
光伏产业创新中心遵循“机理揭示-效应评估-技术调控”的工作思路,采用遥感监测分析、数值模拟、地面定位观测等多种交叉手段,开展光伏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评估及技术调控研究。研究数据表明,光伏电站建设对区域地表辐射水平、温度状况具有调节作用,对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正面促进作用。
“从2019年、2020年的监测分析数据来看,光伏电站区域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土壤含氮量增加54.9%,夜间风速降低46.45%,夜间湿度升高4.78%。”光伏创新中心科技部副主任、光伏生态课题组成员崇锋说道。
青海光照强、风力大、降水少、蒸发量大,是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显著。借助于这些优势,黄河公司发展为青海省最大的综合能源企业和国家电投清洁能源发展的骨干企业,并始终将保护青海的绿水青山作为首要任务,长期开展光伏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评估及技术调控研究。
“开展这项研究,是近年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背景下能源发展的未来趋势,同时亦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体现。”作为光伏生态课题组组长,黄河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光伏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谢小平说。
原标题:黄河公司数据为证!光伏电站建设增加碳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