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渗透率不断提升,充电桩需求快速增长,充电设施智能化不断推进。乘联会表示,电动汽车慢充是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提升电网效率和降低用电用车成本。
新能源车销量创新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均超过35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9.5%。截至9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678万辆,今年以来新注册187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显著扩大,充电设施智能化不断推进。”
2021年5月,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快高速公路快充网络有效覆盖,力争到2025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
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210.5万个,同比增加52.3%。1-8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2.4万个,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量同比上涨322.3%。预计至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870万辆,保有量达3232万辆,在车桩比为2.4的情况下,预计公共桩(含专用)和私人桩保有量将分别达到713.7万个和632.9万个,年新增分别约为222.4万个和179.4万个,合计投资规模将达400亿元。到2030年,充电桩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30倍。
降低用车成本
慢充、快充以及换电是目前解决新能源电动车蓄能的主要方式。
资料显示,快充是由直流充电桩充电接口,把电网的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输送到电动汽车的快充口,电能直接进入电池充电,最快半小时可以充满80%的电池容量。慢充则是指由交流充电桩充电接口,把电网的交流电输入电动汽车的慢充口,经过汽车内部的充电机把交流电转成直流电输入电池完成充电,充电过程一般需要6至8小时。
近年来,私家充电桩用户占比不断提高。乘联会指出,在当前居民用电和商业用电存在价差的背景下,家庭充电是提升电网效率、降低用电用车成本的选择。
佛山某充电桩制造厂技术负责人刘畅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交流充电桩输入电压为220伏,充电功率一般为7千瓦,制造安装成本在800元至1200元每根,结构简单、体积小,可挂壁于墙面,便携式可直接随车携带,适合小区私人充电桩安装。
刘畅表示,直流充电桩输入电压为380伏,功率通常在60千瓦以上,尽管充电效率快,但造价远超交流桩。直流桩需要大体积变压器和交直流转换模块,充电桩制造安装成本约0.8元/瓦,60千瓦直流桩总价约5万元。此外,大规模直流充电站对电网会造成一定影响,大电流保护技术和方法更加复杂,改造、安装和运营成本更高,更适合公共交通充电使用。
乘联会认为,快充模式给车辆充电带来了巨大便利性;换电模式是很好的商业模式,有助于提升高端用户和特殊场景的充电体验。随着分布式电网和储能体系建设,慢充与储能结合的发展模式潜力巨大,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式。慢充有望成为未来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的趋势。
推进分布式储能单元建设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8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6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两年平均增长6.0%。根据乘联会数据,8月全国新能源电动汽车总充电量约9.89亿千瓦时,比上月增加0.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3%,环比增长1.7%。新能源电动汽车用电量仅占全国总用电量的0.13%。
乘联会表示,部分新能源电动汽车用户采用家用慢充,总的充电规模不大。假设有450万辆新能源电动汽车常用,其月度行程为1000公里,单车月度用电量预计103度,总规模只有5亿度电。事实上,目前大部分家用电动汽车用户很难每月跑1000公里,而微型电动汽车用户可能平均每天只跑10多公里。私人领域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更大价值在于推进分布式储能单元,发挥反哺电网的作用。
工信部数据显示,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航里程从2016年的253公里提升至2020年的378公里,多个主流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乘联会认为,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的电力存储能力提升,调节电网峰谷等功能将凸显,新能源电动汽车将为社会绿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标题:充电设施需求快速增长 智能化不断推进